君王就该有野心,君王也别想什么小家私心。
君王应该做明主。
而明主,就应该无私情。
方卿和如此想,倒也不避讳叶国手讲了:“倘若真是如此,反而好些。”
叶国手一听方卿和如此讲,便就知道可乐之处。
他倒是也没真的乐很久。
又给噎住了:“所以,有人绕过了储君,买通了皇城司?”
方卿和若有所思:“或许也有别的原因比如说,皇城司,本来就只是名义上给储君掌控的呢?”
叶国手哑然,继而吃惊:“淮淮城王?”
皇城司的兵力不容小觑,除却皇城中的这一支,其余的东营一半的兵力都统归皇城司调配。东营,东营,说白了,就是驻扎在皇城以东的军部。
那一支军部中的兵士,大半是武将之后的子女组成。身份高贵,两国之战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而到如今战事平定之后,东营的指责就从保护金陵,变成了保护皇城和保护皇帝。东营划分出一半,变成了皇城司而另外一半,则是归入到了方卿和旗下的羽林军。和羽林军不太一样的是,皇城司的侍卫也大多由朝中重臣的子女担任,轻松,不难。且做历练,几年历练下来,再调配别的职务。这也算是朝中权贵子女的一种变相的厚赏。且对比皇城职务来说,皇城内怎么着,也比皇城外要好得多。
想想也讽刺。当年两国交战的时候,一个营部的人都只以军功论赏罚,不管你是白手起家,还是贵族子弟,可以大大方方言语一句战场之上无权贵。东营凭着自己的能力,在两国交战的时候,杀出了一条血路,挣下了累累军功。东营战功赫赫,且当年领军大将便是皇室贵胄,出战的时候,更加走的便是皇城东门。
皇城东门啊淮南王身披战甲,领着兵士从东门而出,又从东门而入的画面,可是当时小叶公子眼中的光辉形象。
而这个东营的传统,等到了淮南王被封为藩王,封地淮南之后。就变味了。
当年同一个帐篷住的战友,如今可以根据家世区分三六九等。小兵走内城,大将守外墙。很有趣。
铁血征战打下的军功和身份,不到几年的时间,就可以被分崩瓦解。
这种变化,谁看了不说一句有意思呢?
叶国手说:“我记得,你当时原本要被调派去管理皇城司的,而并非是羽林军。因为你也是世家子弟嘛。”
方卿和点头。
叶国手说:“后来是你自己请命,去要管羽林军的。”
方卿和还是点头。
叶国手幸灾乐祸:“你这叫自找苦吃。本来羽林军对于那种皇城内外的编制就很不满。结果空降一个统领,居然还是贵族子弟更叫他们不高兴了。大概会背地里骂你。”
方卿和笑:“哪有什么背地里骂的?明着就嘘我了。不服管的很。”
方卿和当时年轻,生的皮囊又好,即便是个学武之人,即便是个扛得起刀,舞地动剑的,也照样叫人看不起。
方卿和理解的很。
不满嘛。
换做方卿和。他也不满。
这明显不公。
谁家往上算三倍不都是一样的?军功可以争,官位可以升,哪怕是大字不认识一个,也可以笨手笨脚的学来个笨鸟先飞。可是这家世怎么算?抹脖子重新投胎吗?
谁愿意啊?
好容易从战场的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人,好容易等到了太平世道。结果要受这会子气?
未免欺人太甚。
欺家世太甚了。
羽林军不满很久。
这很好。
方卿和想。不满贵族子弟,就表示只服气有本事的人家中家世简单,就代表不容易受到家世的胁迫而他有本事,他并不怕他们将来不服气。只要他们不容易受到胁迫,就会成为他手中的刀,手中的剑。
方卿和同时又在想。
那皇城司呢?
论一个江湖大侠的失败养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