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住房,张建国喝了口酒悠悠说道:“十几二十多年前可没有买房的概念。
那时候,人们住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公房”,要么属于房管部门直接管理,要么属于所在的单位。
住公房的家庭,不必担心住不住得起的问题,但时间久了,也有一些不能解决的矛盾。
比如,你可能在东城上班,单位分了一套两居室却在西郊,从王府井搬到三环路以外,住房宽裕了,又舍不得孩子离开重点学校;家里有病号的想住在医院附近,要做小买卖的想住繁华、临街的房;夫妻离婚了,房子一人一间,总不能一直同住一个单元楼里。
凡此种种,那时大家就自发想出了互惠互利的法子——交换房子,以解决现实的问题。”
“是什么法子?”林云的好奇心上来了。
“来,咱先干一杯!”
张建国举起酒杯,大家碰了下,一饮而尽。
“二哥,您赶紧说,我也听听!”吴帆也很感兴趣。
林云瞥了她一眼道:“你也是首都人,怎么不知道这种事?”
张建国哈哈一笑道:“她当然不知道,还有思宇,孙怡,你们这些人哪里会为房子操心?”
“那张大哥怎么知道的?”林云反问,毕竟张建国的家族也不会为房子操心。
“那还不是因为我家老爷子那时负责这一块,他有事没事就和我们谈论起这些问题,一来二去我们就知道了,年轻时还出去跑调查过,当时没什么感觉,这几年仔细想想,其实很值得怀念。”
“原来如此………那张大哥赶紧说说是什么办法。”林云催促。
“一开始呀,大街小巷的墙壁上、马路边的电线杆上,都贴上换房启事,这是老百姓间自发的行为,大概在六十年代初期吧。
不过到处张贴换房资料,不仅影响市容,还对交通和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可老百姓又有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六二年,东城、西城、崇纹、宣华和朝阳房地局相继成立了专门的换房机构——换房站。”
“换房站?”这个名字可是第一次听说。
“对,就是换房站,主要负责居民在本区范围内和跨区的换房业务,而且是无偿的义务。
由于都是公房,不涉及房子的产权变更问题,办理手续很简单。
只要双方互看住房后同意,到市区换房部门办理个换房协议书,然后持换房协议书到双方的房管单位变更一下房屋承租人就可以了。
如此一来,换房的人越来越多,换房大会也应运而生。”
“换房大会?好家伙,规模上来了?”林云的兴趣越来越浓。
“换房大会可就热闹了,我都参加过一次,那是在十年前,市房管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了为期三天的换房大会,八个城近郊的房管局组成六个换房区,为市民提供了一万两千多条换房线索。
好家伙,对于当时想换房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场盛大的节日。
三天里,每一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换房者聚集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熙熙攘攘,热闹场面绝不亚于春节的闹花灯,人们举着换房的牌子,对上眼就开始交流着彼此的信息。
此后联系三四年,“换房大会”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每年的一个固定项目。
最初呀,换房大会从一开始单一的换房,后来扩展到房地产政策咨询、房屋修缮质量鉴定、铺面开发等项目,广受市民欢迎,对了,就是现在,文化宫还不是各种信息的交流场所嘛。”
“还真是!”孙思宇点了点头,自己开车每每路过文化宫,总能看到一帮人在门口围着一起,相互交流着什么,她还以为是一帮特异功能爱好者呢。
“国家也是为了老百姓想了各种办法呀!”林云觉得国家在这件事上做的很好,这在当时那种环境中,已经是最好的办法了。
张建国点头道:“那当然,国家在这方面是下了大力气的,在换房大会上,最受欢迎的人就是当时的换房状元。”
“换房状元?这是什么人?”吴帆问道。
重返奔腾年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