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琮在堂中与众将一起用完午饭,便起身将佩剑重新挎到腰间,朗声道:“诸位,随本将一起拿下襄平城,为陛下再立新功,不破辽东誓不还朝!”
诸将也一起起身抱拳道:“拿下襄平,不破辽东誓不还!”堂中的武将虽然只有十余人,但气势还是很足的,
秦旦、田疆、张群、杜德当初出使辽东的四人皆以校尉之身在此处,毕竟他们当初也是出使过辽东的,对辽东熟悉一些,可以作为向导,也可以领一部分兵马出一些力,
待众将的声音渐熄,秦旦、田疆、张群、杜德四人红着眼执军礼道:“请大司马为周贺、裴潜、许晏、贺达几位将军报仇!”
待几人说完,全琮又开口道:“几位将军的仇是必须要报,但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先拿下襄平,如今公孙氏已经烟消云散,我等要报仇也只能找魏军了,拿下辽东全境后再趁机拿下幽州之地!”
前些年三次出使辽东失败说到底还是孙权的失策,但很少有人敢明着对孙权说起此事,但报仇雪恨之事还是不时有人提起的,
从东汉爆发黄巾之乱,整体开始衰落,辽东就在公孙度的领导下割据一方,因为辽东相对中原比较稳定,甚至还有大量百姓、名人都去辽东避难,这也给辽东增加了不少的人口和技术。
到了后来,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更是成了左右天平的重要角色,他一会投靠曹魏,一会又投靠孙权,可以说因为辽东天高皇帝远,加上中原未靖,辽东一直处在一个没人管的舒适区。
太和二年(228年),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把他叔叔赶了下来,自己统治了辽东。
此时的公孙渊刚刚继位,于是延续了之前的政策——表面上向魏国臣服,但其实还是自己说了算。
曹叡也知道辽东啥情况,于是也没提之前辽东不是你叔叔当家做主么,咋换人了?直接顺水推舟,就拜公孙渊当了扬烈将军、辽东太守。
但是公孙渊野心不小,他继位后把辽东清理了一遍,等全部是自己说了算之后就打算找刚称皇帝的孙权去聊聊天,看看能不能要点啥好处。
孙权虽然当了皇帝,但是他的皇位没有法理!不像曹魏是大汉禅让,蜀汉是自己姓刘,都有很强的合法性。
孙权急需有其他小国的人承认自己,搞一个万邦来朝彰显自己的合法性,公孙渊表态自己要跟着孙权这个“大皇帝”混,这直接让孙权非常开心。
于是孙权就派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二人作为使者去窜访辽东。
孙权的目的很简单:第一是增加自己的对外关系,不要显得自己的皇帝只有蜀汉一家承认;
第二就是联络辽东,运用“远交近攻”战略,看看能不能联合辽东,等有事的时候一起南北夹击攻打曹魏。
在东吴嘉禾元年三月,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带着近百艘船只,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
公孙渊这边自己觉得联络了孙权这个皇帝了,曹叡这个皇帝自然就不能认了,干脆断了朝贡曹魏的心思。
曹魏这边一看公孙渊这架势,是要造反啊!
于是魏明帝直接安排汝南太守、殄夷将军田豫带着青州兵去讨伐。
田豫不仅仅是一个文人,他之前在幽州干了9年的护乌丸校尉,把幽州的游牧民族玩得死去活来,对于其强大的要么歼灭,要么压服;对于其豪强的,逼迫其部落离散…他还多次亲自领兵出战,有斩杀乌丸王的战绩,可以说文武双全。
但是等到田豫刚刚整理好青州的队伍,打算出发的时候,魏明帝又变卦了,曹叡要求先停下来,不打了。
曹叡为啥突然转换想法了?因为曹叡收到最新消息,孙权派将军周贺、校尉裴潜领着几十艘船窜访辽东了。
曹叡认为对方现在多了一支水师,敌人人多,还要渡海,这仗不好打。而且此时曹魏的战略重心还是防备诸葛亮的北伐。
田豫接到停战的命令,只能先遵守命令。
但是田豫可是久经沙场的宿将,他认为我可以听命令不去打别人,但是别人要是撞到我的防区里来,我肯定还是要打的嘛。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