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金秋。
一望无际的麦田摇曳着金黄的麦穗。
沉甸甸的麦穗弯着腰。
前几天刚刚下过一场秋雨,现在放晴了。
三分场领导班子都来到了大田,走进田中,亲自搓了一把麦穗。
看着掌心的麦粒,放进嘴里,咬了咬,尝了尝新鲜小麦的味道。
“嗯,差不多了,再有两天就能收了。”
“是啊,再放晴两天就能下地。”
统计员踩了踩脚下的泥土,感受着它的承重。
王福林跺了跺脚,转身出来,他们又去了下一块地视察。
机务队。
所有车长和学员都在检修车辆。
修整割晒机。
农场收获的农机有三种。
一种是由拖拉机挂载的侧方割晒机。
主要功能就是将小麦和油菜割倒,并规则的码出一趟。
起到割倒晾晒的作用。
这是对将要成熟的小麦提前割倒,使粮食在脱粒前得到晾晒,降低水分。
另一种是由链轨拖拉机牵引式的收割机。
这种农机自身无法行走,也没有动力。
需要牵引车辆传动。
这种收获机械在六七十年代是非常盛行的。
进入八十年代后,也使用了一段时间。
后来逐渐的被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取代。
第三种就是国产的谷物联合收割机。
红色。
有发动机,能自己行走,可一边收割,一边脱粒,并对秸秆进行处理。
跟这种联合收割机相同的就是进口联合收割机。
学名“康拜因”。
功能与国产的一样,只是它的间隙调整更精准,碎瓣率低,出粮率高。
比如,同样一亩地,在产量相同的情况下,进口机车出粮率95%,而国产车只能达到90%。
也就是说,一亩地的产量减少5%。
为啥?
因为在脱粒的时候,机器把整粒的粮食打碎了。
打碎的粮食就是废粮,只能当饲料,国家也不收购。
农垦系统这几年也在逐年引进进口设备,提高出粮率。
上面提到的这些收割设备都需要检修。
它涉及到粮食问题,一年的收获就看这几天了。
机务队的繁忙可见一斑。
老潘的钳工房忙得不可开交。
农机修修补补的,都需要他出面来弄,其他工种也相互配合。
叮叮当当忙个不停。
这也是老潘跟闺女说秋后再走的原因。
闺女进城,他得去送,不然怎能放心。
晒场除了修整晾晒粮食的水泥板外,还有大量的粮囤需要清理和修补。
提前灭鼠也是重中之重。
每年老鼠消耗的粮食也不在少数。
晒场还有大量的其他机电设备。
比如扬场机。
这是首道清理杂质必须的设备。
小麦在大田里割晒之后,需要在田间脱粒。
麦粒中含有大量的杂质。
运输到晒场的小麦第一道工序就是晾晒。
根据小麦的含水量,一般需要两到三天的摊晒。
白天在太阳底下晾晒,晚上需要打堆,用苫布遮盖,防止夜间露水回潮。
这样连续晾晒三天左右,再打水,看水分。
如果达到12个左右就是合格。
下道工序就是除杂。
先用扬场机对着风向,把小麦扬出去。
由于小麦的比重较大,它会力尽后集中落下。
而杂质由于比重较轻,会落在离扬场机较近的位置。
这时由专门除杂的职工用竹扫帚把这些杂质扫走。
重生83,从养猪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