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单位领导雄心勃勃,希望跟现代化接轨,走入快车道。
所以听说于东来了,机关领导们才会这么上心。
现在这个时候,作家还算吃香,就算赚不到大钱,到地方上去,还是有很多人供着,回头地方报纸也有新闻可写,某某某作家到本地如何如何,宣传口子又有事情可做了。
也就一个多礼拜的时间,于东在白塔山公园也混熟了。
走到公园里,不时有人给他打招呼。
“于老师好。”
之前一个领导开玩笑说,让于东担任艺术节文学总顾问。
当时那个领导是把这事当个笑话说的,但是后来这话传出来就有人当真了,所以一些人见到于东也会喊他一声“于顾问”。
还有人会加个“总”字,叫他“于总顾问”。
……
于总顾问如今每天就在白塔山公园里瞎转悠,一开始因为别人老是找他,他也不好意思拒绝,后来发现混在艺术节里面的好处有很多。
能一次性深入了解这么多种艺术形式的机会并不多,其他时候,即便他去参加艺术节,也是走马观花,看个大概。
但是这次不同,所有人都想跟他交流他们自己的艺术见解,并想推销给他。
虽然很多东西于东也不太懂,但是听过几个之后发现,还挺有意思的。
对他来说,这也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能够增加他的知识储备。
因此,后来他自己也就愿意没事跑过来看看,跟大家交流交流,互相学习。
这一天,于东正在跟张明交流话剧剧本的时候,忽然接到一个电话。
“不好意思,我先接个电话。”
电话接通,对面那人开口,“喂,你好,是于东吗?”
是个男人的声音,有些失真。
不过虽然有些失真,却能听出来对方年纪应该不小了。
于东回答,“你好,是我。”
对方笑了,“于东,我是王朦。”
听到王朦两个字,于东显得有些意外,他没想到王朦会打电话给自己。
王朦是文坛老前辈了。提起王朦,很多人脑海中想到的第一部作品大概是《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又或者是《青春万岁》。
还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作品,而是意识流。
有人说,王朦是中国意识流写作的开山鼻祖。
这话没错,但要加上“中国意识流”这个前缀,注意,这个前缀是“中国意识流”而不是“中国”。
因为王朦的意识流跟普通的意识流并不是一个东西,它跟普鲁斯特以及福克纳他们的意识流很不一样,后来有人给王朦的这种写作定义为“革命的意识流”。
于东说过,定义文学流派是学者的事情,所以到底是什么流派,跟王朦其实是没有关系,他不过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写作而已。
“王老师,您好,没想到会接到您的电话。”于东笑着回道。
“我也不容易啊。”王朦笑哈哈地说道:“我先查到了你学校的电话,没找到你,后来又找到你家里的电话,还是没找到你。好在你买了个移动的,不然我还真没办法找到你了。”
“不知道王老师找我有什么事情?”于东问道。
“是这样,作协要开代表大会,张书记来找我,向我征求意见。我跟他说既然是要开作代会,那有些在文学上很有成绩的年轻作家,也要让他们参与进来。他让我举几个例子,我就提到了你还有余桦。”
于东听明白了,作协要开作代会,王朦推荐了自己跟余桦。不过作代会暂时只是个说法,现在还没有具体定下来。
在于东的印象中,作代会应该还要过两年才会开。说起来,距离上一次作代会已经过去十年时间,也是该要开了。
王朦的这通电话,或许也有试探自己意思的想法。
不管怎么样,于东还是感激王朦的推荐,他由衷地说道:“王老师,谢谢您啊,还特意打个电话过来。”
溯流文艺时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