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根据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唐玄宗在东路,大宴于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内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阙者,或谓令较其胜负而赏罚焉……山车、旱船、戏马、斗鸡……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
唐代民间的“跑旱船”,多是扮演成一对渔家夫妇或父女,女子在船中,男人在船外撑篙或划桨,表演水中行船或捕鱼的劳动生活。
唐代,跑旱船这项民间舞蹈活动,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运动。首先是旱船工艺水平较高,绝非一般人所能制作的。还有船的造型、裱糊、剪纸和绘画都需要专业性知识和技巧。
宋代,旱船一般长近两米,船中间留有表演者站立活动的空间,用布带系在表演者肩或腰。
如果是在晚表演时,船还要燃起灯烛。
宋代的人们在表演跑旱船时,表演者中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前头带路,这名“艄公”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
而乘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碎步,这样能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漂动的船,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的情景。
当然,宋代跑旱船不只是一艘船,经常是十几艘船,三五成群,一线排开。这些船默契配合,随着“波浪”旋转、颠簸,犹如是在水行船一般,表演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明代,跑旱船进入了兴盛时期,在当时,每逢过节的时候,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明代跑旱船也称“无底景”,是当时极为兴盛的民间游艺,通常在各种庙会中表演。
在表演中,一般是一个艄公引多只船前进,也有两个艄公划一只船前进,还有多船没有“艄公”而由一只船在前边领头前进。
明代跑旱船所使用的船,大多是以竹子扎成船的形状,船下用彩布遮挡住扮演者的双腿,布绘出水纹,象征船在水,船凉棚装饰华丽,非常美观。
表演者扮演老船夫、女游客和老妇人,边唱边舞,配以锣鼓乐器极为好看。一个少女在船中将船系于臂,身前一双假腿坐在船,盖彩裙,花鞋露于裙外,随着船走动。
船旁的老妇人也跟随船的动作舞动,姿态灵活滑稽,与一旁船夫打情骂俏,逗人们发笑。
明代“旱船”是依照船外观形状制成的船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棉布裙。
在船面,装饰以丝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把几只或者十几只船架子装饰得艳丽不凡。
到了清代,旱船多在乡村中演出,每逢农历春节,它要从农历正月初一活动至农历二月初二,它演出目的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吉大利。
清代旱船表演人数一般有7人,一位女演员立于旱船中,称为“船娘子”,两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撑舵人员,还有一人饰演小丑,右手拿一把破蒲扇,左手拿一把桨,鼻子被抹白色的粉,在旱船周围来回扇动蒲扇,从而引发观众的笑声。
追根溯源跑旱船的历史诞生于民间,跑旱船精神是古人赛龙舟竞赛活动的一种体现,展现了充满活力与激情,象征着持久爆发的力量,象征着奋勇争先的意志,象征着团结协作的胸怀,象征着胜不骄败不馁的毅力,象征着灵活配合的智慧。
闲话不多说。那一天,当这班艺人们的旱船不见踪影后,知道大事不妙,年轻的头人不得不俯首称臣,连忙认“错”,说:在下有眼无珠,竟然在先生面前班门弄斧,弄巧成拙,还望前辈多多海涵在下的不是……
其实,老起祖当时也只是一时兴起,开了个小小的玩笑来拖延时间而已。见年轻人如此虔诚道歉,且诚惶诚恐,老起祖捋着胡须“嘿嘿”地笑个不停,没事,没事,逗你们玩玩。
他说:老夫我有个要求,如果你们答应,飞走的旱船,立马就回来。
年轻人和他的队员们,异口同声地说:只要旱船能飞回来,老先生提什么要求我们都答应!
神魂飞扬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