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茶马古道的“背二哥”
太笨了,怎么这么蠢蠢的问题都能问得出来。
黎语憋笑。
“你看这,全都是山路,土坡,地势险要,那个时候没有能走山地高原的骡子和马,所以就只能靠人去背。”
“哦哦。”青禾点了点头。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过二郎山一带,险要的地势不适合骡马通行。
比如当时川地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而川人又善于背负。”
黎语补充了一句:“比如山城有名的棒棒军。”
黎语的话在青禾的脑海里形成了画面。
一群背着包裹的人一起走在险要的山路。
但...什么样的包裹,什么样的人,她一无所知。
仿佛是心有灵犀,黎语开口帮她补足脑海里的空缺。
“当地的人称这种背夫,为背二哥!”
“背二哥,人人头顶大草帽,手持一根T字型拐,一块圆形的蔑条挂在每个人的胸前,对了这蔑条就是用以编织篾器的薄竹片。”
“其身后背着一团高大而沉重的包裹,就是茶包了。”
青禾脑海里的身影渐渐清晰,形有了,但没魂。
“这茶包17斤一包,中等力气的背二哥,可背十包左右,年轻力壮者一次性能背15到十六包,重量能达到三百斤,相当于两三匹骡马的负重。”黎语侃侃道。
“两三百斤?”
青禾惊掉了下巴,让她抗五十斤的大米都费劲...
两三百斤,难以想象。
黎语点了点头,继续说:“背二哥,不止都是年轻力壮的男性,老人,小孩,女人全都有。”
“那时候最小的背童就十岁,可背三十斤,背妇们则背一百五十斤左右。”
“还有老人,小孩,妇女?”青禾问。
“嗯,有的妇女甚至一边背包,一边奶孩子。”黎语说道。
还有奶孩子的?
震惊青禾一百年...
“背二哥,是有组织的哦,通常一行的背二哥为朋。”
接着,黎语解释了一下这个朋:
“朋是背夫的基本单位,也是荥经人的专用词汇,过去民间常把纠结人打架、吵嘴称作“扯朋事”。一“朋”人数的确定,以能承担一引(单)的基数来确定。领队的称“掌拐师”、“大背师”,刚入行的小娃娃称“小老幺”,其余唤作“背师”。
背二哥”多以亲戚朋友、坡坎下的同乡结伴而行,十几个或二十几个为一“朋”,其中不乏父子同道、夫妻同行、祖孙三代在一“朋”的。亲密的关系以便彼此照料、克服困难和有祸同挡。”
“还有啊...”
随着黎语的讲解,青禾对背二哥了解越来越多,脑海里的场景也越来越明显。
茶马古道。
山路崎岖艰难险阻。
一“朋”背二哥在“掌拐师”的带领下,缓慢前行,他们人人扛着大背包,那背包高出他们的头许多,仿佛要将每个人盖倒在地。
手拄着T型拐,这是他们对抗这条路的武器。
要歇气时。
他们气喘吁吁,次不接下气,于是就用手中的T型拐敲击地面传递信息。
一“朋”人等距离拉开,用拐子支撑身的负重,放松肩的肌肉,嘘一声口哨,调整呼吸,整整齐齐,配合默契,井然有序。
他们是一个团队,他们男女老少都有,他们很多甚至都是一家人。
沿途一路,他们步履不停,不卸不歇息...
......
天黑了,往家走,黎语突然指着地的一个小坑说:
“你看,这就是T字型拐杵出来的握,也叫拐子窝。”
青禾蹲下身子,仔仔细细的看着这个小窝。
看起来其貌不扬,但谁知这个蕴着水的小窝是用拐仗杵出来的。
旅行:从川藏线开始摩旅中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