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并没有睡着,早就听到鱼朝恩的脚步声了,作为伺候自己的贴身小太监,鱼朝恩的脚步声早已被李隆基所熟识。
“大家,已经查出来了。”
鱼朝恩应了一声,将自己调查出来的结果,一一告诉李隆基。
原来营州别驾李静,是太宗废太子李承乾之孙,郇国公李象之子,生前曾担任营州别驾,死后赐官齐州刺史,是大唐皇族成员,左相李适之的亲二哥,与李隆基是同辈。
“居然是他。”
李隆基感到大为震惊,营州别驾李静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堂兄,太宗李世民是他们共同的曾祖。
但李静的告身怎么会出现在李安的家中,难道他们有着某种关系,是血亲还是其他的关系。
此刻,李隆基的好奇心更大了,早在李安平定东女国叛乱的时候,李隆基就已经对李安颇为重视,并下令调查李安的身世,但查出的结果却仅仅是一名校尉的儿子,而白狼村的意外覆灭,让李安的更多身份信息蒙上了一层面纱,一时无法查出更多的信息。
这一次,居然在李安的家中发现李静的告身,而李静是李隆基的堂兄,这让李隆基对李安的身份变得更加的重视。
按照年龄推算,若李安是李静的子孙,则必然是其孙辈,但李静作为皇族,既然拥有子孙,为何不上报宗族,还有,他记得自己的这位堂兄,在五十多年前,年纪轻轻的就为国捐躯了,怎么会有子孙呢?
但李安若不是李静的子孙,那为何会有李静的告身,若是没有特殊收藏意义,李安怎么可能将这份告身带在身上呢?
“大家,这是奴婢从崇文馆拿来的全部资料,大家过目。”
见李隆基眉头紧蹙,鱼朝恩将李静的详细资料递了上去。
李隆基一页页的翻看,直到最后确认李静是在五十多年前的孙万荣之乱时为国捐躯,并被赐予齐州刺史的官身,以及下葬的相关事宜。
“衣冠冢,居然是衣冠冢,也就是说没有找回尸首?”
李隆基对堂兄的为国捐躯还有些印象,但堂兄的坟墓是衣冠冢这件事情,李隆基却不是太清楚。
“大家,奴婢问过崇文馆的学士了,当年孙万荣之乱,我大唐损失惨重,大部分将士的尸体都没有收回,齐州刺史也是如此,所以只能采取衣冠冢的办法,来进行安葬。”
鱼朝恩开口解释道。
堂兄是衣冠冢,也就是没有找到尸体,或许他并没有死,而是躲起来了,但孙万荣之乱,很快就被我大唐兵马平定,此后,他又为何不肯回来呢?又或者,这个告身只是李安或者李安的前辈捡到的,可谁会这么无聊,将捡到的告身,仔细的收藏起来。
仔细回想自己二兄的容貌,再想想李安的容貌,李隆基觉得这二人的长相,的确有一些相似之处,或许李安真的是李静的孙辈,如此一来,李安岂不是皇族,也就是他的孙辈了。
一想到李家皇族能出现这么优秀的人才,李隆基心里自然有非常高兴的成分,但同时也不自觉的产生一丝谨慎和警惕。
有才华的人,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用的好了,可以为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若是用的不好,就会给自己带来威胁。
这就牵扯到一个驾驭的问题,作为一国之君,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驾驭的能力,只有很好的驾驭臣子,才能让一个国家越来越强盛,反之,则意味着衰败和叛乱。
而如何驾驭一个臣子,则非常考验一位君主的执政能力,也可以说,越是有威信有能力的君主,驾驭臣子的能力越强大。
李隆基是一个拥有强大自信的君主,他自信天底下不存在他驾驭不了的人,所以,只要是人才,他都敢重用,而这个人只要听话,他就会一直恩宠下去。
太宗三子吴王李恪的孙子信安王李祎,也是一名很有才华的皇族成员,但李隆基并没有因为他是皇族而对其产生猜忌,反而重用李祎,让李祎发挥了自己之所长,尤其是军事上的造诣非常优秀,抱白山之战大破奚族和契丹族的联军,俘虏敌酋,获得巨大胜利,石堡城一战,更是让吐蕃多年不敢侵犯大唐的边境。
盛唐不遗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