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看到了传说中的诸葛亮。
看去绝对成熟青年了,约八尺身躯,天庭饱满,戴着纶巾。一双窗户似的眼睛,透出灵慧之气。穿云纹大襟斜领曲裾袍,系了方头布履。
诸葛亮伸出大手,与黄忠握手。
黄忠:孔明先生,早就听说你的大名了,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诸葛亮:乡野一村夫耳,不值一提,呵呵。
黄忠:你不但是荆襄大儒,也是大汉有名的大儒啊。
诸葛亮:身逢乱世,寄寓荆襄,读书会友,躬耕陇亩,亮平生之愿也。
黄忠:先生大才,海内皆知,应出山匡世,方不负平生啊。
这黄忠自从跟了刘表学文化,肚里增加了不少墨水,和诸葛亮这样的大儒说起话来,竟然文绉绉的。
诸葛亮:如今诸侯林立,你方唱罢我登场。刘荆州年纪大了,精力不济,难以复兴大汉,只能守御荆襄。若能遇到明主,亮会竭诚匡世。
黄忠:原来如此。
停顿了一下,黄忠说道:刘荆州和袁绍结为外援,是最好的盟友。袁绍四世三公,据四州之地,兵精粮足,实力强劲,你可以去效劳啊。
诸葛亮:袁绍野心太大,早已不把汉室放在眼里,和我不是同路人。
黄忠:现在心系汉室的诸侯,越来越少了。
诸葛亮:张扬不错,一直心系汉室。吕布也心系汉室,可惜此二人,实力太小,我看早晚会被袁曹吞灭。
黄忠:袁曹如果欺负吕布,我一定助拳!
诸葛亮:……
黄忠讲了和吕布的一面之交,说吕布的戟技,当世一流。
诸葛亮:吕布勇则勇矣,可惜缺少脑子。
黄忠:陈宫足智多谋,可以为吕布出谋划策啊。
诸葛亮:吕布如果能听陈宫一半的话,就没事了。
黄忠:先生如果辅佐张扬或吕布,会成事吗?
诸葛亮:不可能成事。
黄忠:为什么?
诸葛亮:因为张扬据河内,遭到袁曹夹击,不能安心经营。吕布虽据徐州,但根基不牢,民心不附。
黄忠:如此说来,兴复汉室,成为一句空话了。
诸葛亮:但求时变吧,如果像现在这样子发展下去,我看够呛!
伊籍在一旁说道:时局如此,让人揪心啊。
诸葛亮:如今刘荆州手下人才,良莠不齐。我看机伯长于文事,汉升长于武事,平日应注意结交荆襄有用之才,互通有无,一旦时局有变,就能聚在一起,为匡扶汉室出力。
伊籍:听先生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和汉升一定认真运作此事,定期向先生汇报,听取指导意见。
黄忠:汉升一定努力为之!
诸葛亮:好,今天你俩就在我茅舍里吃顿便饭,没什么招待的,继续讨论荆襄人才库的事。
饭局间,诸葛亮谈天说地,纵论古今,表现出极为深远的战略水平,令黄忠、伊籍叹服!
真是未出茅庐,而晓天下事!
后来诸葛亮写的《隆中对》,是他集聚荆襄众多精英人物的智慧而成,其中有类似黄忠、伊籍这样的工作人员。
像庞德公、司马徽、庞统、徐庶、石韬、孟建、崔钧这些知名人士,均是诸葛亮乐于交游的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互相鼓励,砥砺志向。
尤其是庞德公、司马徽、崔钧,为诸葛亮打了不少广告,功不可没。
《三国演义》里写到了庞德公、司马徽(水镜先生),但忽略了崔钧。
不过根据分析推测,崔钧就是演义里的崔州平!
如此一来,崔州平也露了一次脸,在刘备面前极力推荐诸葛亮。
他们都是高人,只是有的选择出仕,有的选择不出仕。
也就是说,诸葛亮交游广泛,不管是荆襄在职人员,还是在野人士,他都乐于结交,广泛听取意见,集思广益,才有了青史留芳的《隆中对》!
三国黄汉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