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说出别人的秘密,她就不用独自一人害羞了。
石门打开,宋玉华飞奔出去,刘知易追出去的时候,她都跑出了茅屋,在菊园门口才回头。
大着胆子说了一句:“我还会来的!”
说完就跑了。
刘知易不由苦笑,能被姑娘爱慕是三生之幸,不过这女孩爱慕的原因,竟然不是因为他的名气,而是因为他提出了法家的几个法理。另外她爷爷竟然也很欣赏刘知易,经常在孙女面前夸赞。
从宋玉华的记忆中看到,这姑娘还是一个法家高手,境界竟然有五品。跟刘知易不同,身怀奇玉的她开悟很早。小时候常听爷爷读法家经典,跟门生弟子讲授法理,她竟然意外在六岁就开悟了。
去年竟然开始修炼武道,原因是刘知易也在练武,法武双修,武道进步竟然十分迅捷,已经有举人的功力。
感悟了一番宋玉华的法理,发现她跟自己信奉的法理有所不同,宋玉华对法理的认知,是限制人的行为,规范人的行为,法律就是惩罚犯罪,镇压不轨,让人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种认识,倒也没错,可刘知易更认为,法律除了暴力的镇压作用外,还有引导人的行为的作用,法律分两面,惩恶扬善,宋玉华只理解惩恶那一面,却没领悟杨善那一面。有机会,刘知易打算好好引导她一下。
朝堂之上,各部讨论的十分激烈,内容是关于工部一份疏通芙蓉渠的奏章。
芙蓉渠,是一条通往芙蓉池的河渠,从城南一条河流引水,进入夏京城东南角的芙蓉池。
芙蓉池是夏京城南一处有名的景致,是当年修建夏京城的时候,生生将一座小山完成了一个洼地,然后引河流之水注入形成,是夏京城中第一大湖泊,比皇宫里的东西液池还大很多。
朝廷又在芙蓉池周围,设立了芙蓉楼、芍药楼和牡丹楼三座教坊名楼,让这里极为热闹。
可惜年代久远,芙蓉渠淤积,引入芙蓉池的水越来越少,芙蓉池日渐萎缩,已经到了不能不治理的地步。
工部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将引城西之水注入芙蓉池,修一条从城西通往芙蓉池的水渠,将城西之水引入芙蓉池一个是引城北之水,修一条从城北通往芙蓉池的渠道。
官员分为三派,一派认为,应该疏浚芙蓉渠,继续将南河之水引入,不用费力挖掘新水渠一派认为,该通向北城,夏京城南高北低,芙蓉池贯通城北,水流不息,不易淤塞一派认为,该从西引水,西城有永安渠、清明渠两条自南向北流入夏江的水渠,水流丰沛,更不易淤塞。
三派互相争论不休,疏浚派认为,疏浚旧河道,不需要劳民伤财,比较节约北引派认为,如果将东市水渠与芙蓉池贯通,新建一条水渠虽然花费不菲,但运河一通,东市百货可走水路运至城南,东市会更加繁华,可多征赋税,还可便民。西引派表示,从西往东引水,可以将永安渠、清明渠跟芙蓉池沟通,相比北城,西城商贾云集,更能便民。
夏京城布局,皇城在正北,以皇城为中心的北城东城住的都是达官贵人,西城有西市,住的都是豪商大贾。只有南城,住的都是平头百姓,最穷的阶层都在这里。之所以南城穷,一方面是因为远离政治中心,另一方面,则主要是这里交通相对闭塞,北方的夏江是夏京城的生命线,所以皇城、宫城,官署大多都在北城。远离夏江的南城,跟夏江沟通,只能走陆路,成本高、不方便,所以穷鄙。
原因都知道,可没人想过要改善这些,因为居住在城南的穷人,不牵扯到官员的切身利益。
魏太后垂帘听政,坐视三种意见互不相让,每到这种僵局,太后就可以进行决断了。
他先问支持修建东西水渠的户部,是不是修通运河,真的能便民,户部给了肯定的答复。于是压下反对新建水渠的兵部,十分大气的表示,既然可以便民,那索性南北、东西,各挖通一条水渠。
太后还提出一个要求,南北水渠,要与皇城护城河相同,水渠挖通之日,她要乘坐龙舟,游览芙蓉池。
这个异界需要革命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