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三百年,向来以文弱示人,一贯的形象,就是被周边邻居轮番暴打,继而腆着脸年年纳贡,岁岁称臣,除嘴上强硬以外,既不敢反戈一击,也缺乏雄心壮志,只是一味浑浑噩噩,岁月静好,犹如咸鱼一条,把汉唐雄风丢了个精光。
有鉴于此,人送外号“铁血强怂”,真正是十分合理。
然而,大宋固怂,却并非生来如此,事实上,从五代乱世中脱颖而出,大宋可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的存在,所谓“铁血强宋,气吞万里如虎”,那绝不是在吹牛。
但匪夷所思的是,正当巅峰时期,“强宋”竟直接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瞬间化身为“强怂”,看似无厘头的转变,解释起来倒也不难,因为一个人走上了前台。
这位以一己之力将“铁血强宋”拖入“怂途”的人物,即——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三弟,在吃瓜群众眼里,这位仁兄口碑极差,当然,更多的是因为其道德问题所致,诸如弑兄篡位、荒淫无耻、下毒谋杀一类的传言,的确容易招人恨。
赵匡胤在当皇帝的十几年间,将赵小二的位置一层层提拔,提拔到开封府尹的时候,基本就是确定了他储君的身份,五代期间执掌中原的帝王,都是把储君放到开封府尹的位置,以示锻炼执政能力的手段。
有一位年富力强的君主执政,往往会比没有经验的年轻人强太多,赵大去世的时候,已经有两位皇子成年,但一个封王的都没有,而赵光义却被早早封为晋王,位列百官之首,这般的对二弟百般信任,这不得不说这是有意为之。
不过,时隔千年,赵光义的名声都臭大街,可想而知当年在朝堂上要承受的压力,尤其是登基之后,引爆街头巷尾谈资的“烛影斧声”悬案,更长期令其备受煎熬,抬不起头。
因此,举目四望,这位仁兄便产生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想法,试图仿效唐太宗,在疆场上挽回离散的人心,以稳固统治。
而一旦成功,则不仅可以彰显魄力,威望盖过兄长赵匡胤,乃至成为新一代的“天可汗”也未可知,等光环真正到手,一切反对者必定消声灭迹,“伟光正”的赞歌也必将嘹亮响起。
赵光义打定主意,说干就干,于是顶着千年来“烛光斧影”的骂名,赵光义走到了台前,一番威逼利诱后,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割据两浙吴越国相继向宋廷纳土归降。
然后,赵光义用余光扫了一眼手中的精兵强将之后,当即拍板,决心亲征不听话的小邻居——北汉。
之所以一定要亲征,其实也大有学问,除北汉实力强劲,外加有契丹人在背后撑腰外,更重要的是赵匡胤曾屡次三番征讨北汉,却都以失败告终。若此番赵光义一战而胜,那威望无疑是蹭蹭地往上暴涨,这种便宜,绝对要占!
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赵光义命潘美等人率大军直趋北汉都城太原,又命郭进率部扼守石岭关,阻击契丹援兵,自己则率另一部主力开向河北边境,牵制幽州地区的契丹大军。
就在宋军蓄势待发之际,一个小插曲也从侧面印证了此时赵光义的万丈豪情。
得知宋军要对自己的小兄弟大打出手,契丹立即派出使者斡旋,质问为何无缘无故就来砍人?赵光义的回答言简意赅:“河东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并放下狠话来,契丹小儿最好少管闲事,如若不然,连你一起砍。
硬气,相当硬气!
于是,宋军如猛虎下山一般,直接冲入北汉境内,所到之处,无不望风披靡,北汉瞬间被砍得不成人形。危急时刻,契丹老大哥坐不住了,赶紧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重兵搭救,行至白马岭,恰巧撞到了等候多时的郭进,两军隔河对峙,大战一触即发。
但这场恶战终究打不起来,因为,一场屠杀即将上演。
耶律沙等人自恃勇武,以为宋军立足未稳,便直接向对岸发起冲锋,想来个突然袭击。
葬宋993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