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如今的视野来看,当时的者们正是利用了日本文化里武士道的“忠君”精神,将其强化,异化,来对全体国民进行洗脑。但是这依然无法与日本的传统文化脱离关系:在国际卫生组织精神保健科工作的贝托罗迪博士指出,在日本,自杀似乎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尽管自杀的原因多是过劳,失业,破产等,但日本人也把自杀视为保护自己名誉的最后方式。著名杂志经济学人曾经这样评论日本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日本人认为自杀是一个勇敢的行为,日本社会对失败感到极端羞耻,基本不会考虑东山再起的机会。因此,他们认为自杀是勇于面对命运的正面行为。”
与大陆国家不同的事,日本作为岛国,自然灾害频繁,死亡的降临常常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不可抗拒性。这让“人生无常”的世界观深深刻入大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里。而日本那种追随刹那美丽的”物哀“审美由此而生。而这和鼓励牺牲的武士道恰恰一脉相承“花属樱花,人属武士”,日本的古人曾如此描述武士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对死的觉悟,每每朝夕,念念悟死,则成常住死身,乃武道之自由。“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死亡崇拜“的审美越发深入人心。这种价值观不仅造就了让人崇敬的武士道精神,还孕育出了魔鬼般的生命如此脆弱,无论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生命,在大义面前都不值一提。
可惜当时的日本人民并不明白,这种”大义“,仅仅是为了掌权者满足自己更大权力而寻来的说辞而已。它建立在无辜者尸骨累累的残骸之上,为世界历史抹上了血腥浓重的一笔。
战后,日本人在经历灭顶之灾后终于明白了依靠“战争”成为大国一路不通,转而发展国民经济,大概是在“一生悬命”的武士道精神的支持下,在战后40年,日本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转眼就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人权也西方文化的普及下渐渐得到了更大的尊重。然而,日本人的生死观与价值观,却没有发生太多变化无常与虚幻,依然是生命最大的主题。
在日本现代文化史里,以死亡为主题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在著名作家村上村树的一系列作品里,自杀而死的角色就达到了2个。而作家本人自杀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投水自杀的人间失格作者太宰治切腹自杀的三島由紀夫口含煤气管道自杀的诺贝尔奖得主川端康成罗生门的原著作者,服用过量安眠药而死的芥川龙之介。
这些艺术家们的死,成就了大众眼中对艺术之美的极致演绎所谓艺术,或许就如艺术家的生命一样,在极致中绽放,留下绚烂的剪影,然后毫无依恋的逝去。
历史背后有个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