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关键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别看王迪是个理科生出身没怎么研究过历史,但在后世海量信息的轰炸下,明朝亡于小冰河期这种事,他还是有所了解的。
再结合原主记忆当中看过的那些奏折,大明朝从洪武年间,几乎是年年天灾不断。
水灾、旱灾、雹灾、蝗灾、地震、台风、霜雪、瘟疫……
这些天灾,即便放在后世,哪一个不是令人特别担忧且畏惧的灾祸,更别说是在这五百多年前的大明朝了。
而且以他这个后世人的眼光来看,他还能分析出一些较为深层次的东西。
何为小冰河期?
在多数人看来,不就是全球性的持续降温嘛。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
但小冰河期带来的影响,恐怕有不少人不是很清楚。
恰巧呢,地理学得还算不错的王迪,便知晓这里面的联系。
在小冰河期的影响下,顺天府以北的中高纬度地区,会面临持续低温的常态化气候环境。
在这种环境下,最容易引发的天灾,便是影响最为恶劣的干旱问题了。
长时间的干旱,极易导致草场退化。
大面积的草场退化了,对于不事生产的鞑虏而言,这绝对是足以要了他们性命的大事。
所以,为了转移这种内部矛盾,也会为了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频繁寇边掠夺大明人力物产,这一点都不稀奇。
总结一个词,便是国家版的死道友不死贫道。
天灾,这是一种非人力能抵挡、能改变得了的灾难,对此王迪又怎会不清楚呢!
为了让自己皇位做得比较舒服省心,在如何应对小冰河期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一点上……
王迪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想到了不少好点子。
其一,便是从自身出发,提高基础生产力,这绝对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可行措施。
但目前这个时候,本土的粟、黍、稻、菽、麻、大小麦这些本土农作物,一旦遇到低温干旱天气,减产相当严重,单单指望它们,肯定是行不通的。
至于土豆和玉米这两种耐寒耐旱且高产的农作物,根据回忆,王迪貌似还没收到大明朝有这玩意的消息。
况且即便有了这两样农作物,依他所见,在未经过任何优化改良的前提下,其产量恐怕也高不到哪去。
就算自己猜错它们的产量,王迪也不认为仅凭一张皇榜就能将这两种农作物快速普及下去。
要知道,现在是消息和人员双双流通不便的封建时期,而非后世手机网络遍地都是,人们想去哪就去哪的信息化时代。
在这种大环境下普及人们从未见过的新生事物,即便它产量很高,即便有了皇帝的金口御言,没个十年八年的慢慢沉淀,王迪敢断定,基本上是看不出有什么大的变化。
既然农业方面见效缓慢,王迪便准备效仿鞑虏那样,将内部矛盾转移到外部去……
以‘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大明朝’这种最快最便捷的方式,来达成自己安心舒心坐稳皇位的愿望。
要集四海之珍奇,以现如今的大明,暂时嘛,恐怕还没有那个能力。
但要只集其中一海的,王迪觉得还是可以办到的。
不过,这也需要一个前提,那便是钱财,大量的钱财!
毕竟无论是出兵行伐直接抢掠,还是通过双边贸易换取所需物资,不提人员方面的耗费,单是造的那些大型宝船,这不就得需要大量金钱嘛。
钱从何处来呢?
若仅是指望每年各省道交上来的那点赋税,这绝对是在想屁吃!
那么提高农户的赋税呢?
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先不说满朝文武大臣答不答应这种荒唐事,但凡王迪脑子没进水,他也不会做出这种自掘坟墓的蠢事。
那么提高商人的赋税呢?
这绝对是个见效速度最快的办法。
从大明风华开始的皇帝生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