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门口的大街上,秋风萧瑟。
有些愁眉的王妃、抱猫的梅花妆小公主,一齐目送欧阳戎等人背影离去……
在江州刺史王冷然因为某些原因,低调不出的情况下。
作为江州长史与江州别驾的欧阳戎、离扶苏,一起出城,巡查诸县,同时领江南道安抚大使、浔阳王离闲之命,安抚新回归的诸县官民。
一路上,他们一行人受到了当地官员、士绅们的热烈欢迎。
得益于此前两次都“投降”得快,主打一个灵活,江州下辖诸县的百姓,并没有受到太多匡复军兵乱的战火波及,秋收也没有影响。
对于乡野插秧割麦的百姓而言,江州王师与洪州匡复军的拉扯局势,大都与他们无关,
所谓匡复离乾的大义也离他们很远。
反而是离乾皇族数任帝王与卫氏女帝上演的至今仍在连载的家庭伦理大剧,让大家伙吃瓜多年,更加津津乐道些。
毕竟比起什么法统大义,这种鸡飞狗跳的狗血家事,更能让识字率不足半成的父老乡亲们理解,乃至同情。
但这些,又不如他们眼前如何安度秋冬的问题,来得要紧。
所以,对于太平多年的江南诸州百姓而言,只要不是摊派苛税、强征兵役临头,
那么这些匡复之争似乎都离他们生活很远,至多是北方某某道边军又一次扩疆战事大胜全胜的消息传回,才稍微鼓舞人心,激起骨子里的汉儿自豪。
其实这也得益于大乾、大周卫府兵的制度,
这些战事都是由一大批良家子构成的职业军人专门负责,也就是一座座折冲府的府兵。
这使大多数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也因为军功升迁的通道依旧还存在,所以面对扩疆战事,不少府兵都是闻战则喜。
毕竟另一条科举读书的路,才新开辟,以往乾、周之前几百年都是门阀世家垄断,难度系数依旧太高,不是所有人都像欧阳良翰那样书香门第,可以安心读书,争夺每年放榜的那几十个名额,
在民间,大多数人连寒门庶族都算不上,底层的有志儿郎大多只能走军功这条路子,
或是像燕六郎没遇到欧阳戎之前一样,投了个还行的好胎,能有个当小官小吏的爹,可以子承父业,不情不愿的走个铁饭碗的吏途。
然而,这个只要劳动就能大概率吃口饭的太平年代,已经比南北朝百年战乱、胡汉洗牌融合时的朝不保夕十室九空,好上太多太多了。
扩疆大胜,万国来朝,开辟贸路,至少也能减少点内卷,让十道百姓分到点蛋糕。
值得奖励一个史书上空白页处寥寥几笔盛世的名额。
这才是大周朝当下大多数底层百姓的现状,在温饱线上徘徊,使劲往前划。
而能纯粹代表并捍卫他们利益的人很少很少。
虽然朝堂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人在“为民请命”,甚至以此痛斥帝王。
欧阳戎这次带离大郎出行,巡查地方,除了让他这位浔阳王世子亮相、和另一个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让闷头读书、不缺衣食的大郎看看这些真相现状。
而不是整天窝在浔阳王府,被谋士、客卿、野心家环绕,脑海里只有离卫之争、祖辈荣耀、和儒家圣贤书。
欧阳戎也只对好友离扶苏,会以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引导。
对于某位梅花妆小公主,欧阳戎就压根不会费这劲。
因为和她阿兄不一样,她不是不知道,她是太知道了,即使不知道,也一点就通,但只会“哦”一声。
因为她是聪明人。
什么是聪明人?
只关心自己、家人、盟友们的利益,懂得越多越发聪明,可越只会助力前面那一点。
离裹儿能共患难,能共富贵,甚至为了家人牺牲也不是不行,就像当初被卫少玄追杀、掉转头来争取父兄逃跑的时间。
但这些只对她认可的人与盟友。
不过公道的说,离裹儿的改变也是有的。
不是吧君子也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