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郭家继子本姓柴
威猛雄壮又光荣
离开意志有人继
世间安稳慰灵位
这样持续了几轮,郭威的部下们越来越气愤,怎么能这样容忍李守贞这样肆意妄为,杀敌气势猛涨,而李守贞却发现后来自己的士兵越来越少,因为每次出来,有战死的、有拆寨累死的还有顺势逃跑的。等到郭威军队士气大振,李守贞士兵减少,结果郭威突然下令攻城,李守贞就这么失败了,直李守贞看到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便与妻子举火自焚而死,河中也就完全被平定。
平定河中后,郭威继续回到邺都,对赵匡胤是另眼相看,格外优待,可是却始终没有保荐赵匡胤给朝廷,因此,即便是赵匡胤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也始终没得一官半职。
当然,这倒不是说郭威要埋没赵匡胤的功绩,而是他有了私心,他看到赵匡胤英雄出少年,所向披靡,威风凛凛,不用说这就是一员虎将,自己的军营里,已经缺不了他了,如果把赵匡胤的功劳全都一五一十的往报,加以举荐,朝廷肯定会另有重用,那这样郭威自己就是要断自己一臂了。
因为这个原因,郭威就只是把赵匡胤安排在自己帐下,不愿放他去他出为官;可是又怕赵匡胤因为功绩卓著没有收到奖赏,满怀失望,所以对待赵匡胤非常的优厚,暗地里又安排郭荣时常安慰赵匡胤,让他暂时沉住气、做好忍耐,将来一定会有厚厚的回报,不愁没有出人头地、高官厚禄的机会。
其实赵匡胤早就知道郭威是想把自己留在帐下,所以不肯保荐,不过他心里倒一点也不介意,没有什么怨恨。
没过多久,由于后汉隐帝刘承祐不甘心军权在外、手中无权,竟然杀了郭威九族,郭威不得不反,后汉就此结束,郭威建国号为周,同时提拔赵匡胤为东西班行首,并任职滑州(今河南滑县)副指挥使,不久又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也就到了这个时候,赵匡胤终于完成了入朝为官的心愿,可是郭威还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想要赵匡胤持续为朝廷出力建功,又担心赵匡胤提拔的越快越高而到了某个层次就会因为官高爵重而心怀满足,失去了奋斗的动力,不愿意再征战沙场,所以郭威就不肯轻易的提拔赵匡胤。
郭威的作法或许也是一种驾驭英雄豪杰的手段之一,他对赵匡胤的私心一直持续到郭威去世,他都没有把赵匡胤的官职提到一个较高的位置,那是赵匡胤也只是做到了马直军使。
等到郭威去世,柴荣继任大统,他对赵匡胤还是十分厚爱的,他了解赵匡胤的历史,知道赵匡胤一直以来建功颇丰,而且赵匡胤又是自己的结义兄弟,对赵匡胤更是大胆的重用。
柴荣才刚刚即位为周世宗,就认命赵匡胤掌管禁军,而且他对待赵匡胤更是不一般,与一般人区别很大,经常私下找他把酒闲谈,他们的关系就跟柴荣没做皇帝前一样,还是按照兄弟关系称呼,你称我为大哥,我称你为二弟。同时,柴荣还给郑恩封了官职,与赵匡胤一同掌管禁军,柴荣对待郑恩也跟对待赵匡胤一样,没有半点分别,也是按照大哥和三弟的关系相处。
柴荣位时版图也就是小小的一块,很多地方都还没有统一,特别是幽云十六州,自从被后晋石敬瑭献给契丹之后,就一直没有收回来,柴荣心还有统一中原的梦想,他在即位之后就一直加以练兵,从四处搜寻可以在军中担任将帅的人物。赵匡胤在这段时间就把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一班少年时候的玩伴引荐给柴荣,柴荣见过他们之后,根据他们的能力,量才受职,而这些人自从入朝领军后,也都十分的称职,让赵匡胤也倍感欣慰。
在朝廷事务,自从郭威去世,柴荣继承大统,励精图治,广开言路,大力引才,也因此整个朝廷人才济济、能人辈出,大量的贤能从四面八方涌来,后周也逐渐兴盛起来。柴荣本想立即征服北汉、夺取南唐、平定西蜀,先把中原的这些小国统一,然后再去讨伐契丹,收回幽十六州,只是当时还处于国丧期内,不是很方便出兵,也只能忍一忍。
宋朝那些事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