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军和元军交战损失的兵员未必全是伤亡,其中有很多是逃跑了。
逃兵自古屡见不鲜,古人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古代招兵的方法主要是两种,分别是征兵制和府兵制,其他的多是在这两者之进行的改良或变种。
一种是强制拉人当兵,没有战事老百姓就种地,打仗了就拉壮丁去当兵,没有什么商量可言。
另一种是发工资招人自愿当兵,很多流民、灾民或者混不下去的破落户为了混口饭吃会选择去当兵。
还有一种是军屯和卫所,就是国家给你土地耕种,只需交少量粮税,但是打仗时要当兵。这种一般都是世代永久的兵籍,等于是连子孙后代都搭进去了。
不管是哪种制度,都有很严格的籍册管理,想当逃兵几乎是不可能的。逃掉了战场的死亡,却逃不掉家乡官府的追查。
但是乱世就是另一码事了,这年头基层管理早就失灵了。
说不定老家比外面还乱呢,谁还往老家跑啊,跑哪儿不还还是一个样儿。
这也是非专业军队的一个特点,只能打顺风仗,一但失利,他们跑的比兔子还快!
这两仗就是如此,表面看元军损失了一万人,实际这里面得有三四千都当了逃兵。
义军是占优势的一方,逃兵情况好的多。
几里宽的战场,满是荒草树木,想跑可太容易了,自己的督战人员和敌人一般不会特别玩命地去追。
只要能远离战场几里地去,基本就安全了,衣服一换脸一洗就变成老百姓了。
所以很多战例说什么歼敌几千几万的,其实水分很大。
半夜正在听部下汇报具体战况的陆鸿,接到冯定邦的书信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
什么?继续死战?还没有援兵?
他又看了一遍确定不是开玩笑以后,面如土色。
“将军!怎么了?”
“冯将军明我们拖住元军死战,并且没有后续援兵!”
彭剑、何治他们几个相互看了几眼不知如何搭话。
照冯定邦以前的性格,他会在信里一五一十地把整个顾虑全讲出来让陆鸿理解。可是现在的他不会这么做。
再先进的东西也得看他的应用环境如何。
这是一个残的草莽时代,没几个人会理解这种苦口婆心的讲解。
你可以对一个人一直如此,也可以对很多人偶尔如此,但是却没法对所有人一直都这样。
这样会拉低沟通效率,很多时候一但疏漏会酿成大错。
冯定邦现在把这种做法,当做很少才会使用的对某人的偏爱,或者叫作秀。
这个时代权威更好使,效率更高。
这也有一个好处,可以锻炼部下的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想去悟,是个很好的成长提高办法。
另外,这样做还可以甩锅。
如果你把详略全都给部下说了,他们照你说的做了,或者大部分人照你说的做了,可是结果失败了。
那这个锅谁背?
只能自己背,想甩都甩不掉,这样的事情如果连续发生个几回,那你就没威信可言了。
团结一致的时候还好说,可如果有分歧了呢?会不会有人把问题扩大化趁机削弱你?
这是冯定邦穿越过来到现在,经历这么多事情之后的经验之谈,虽然他心里不乐意这么干,可现实不允许他犯错。
陆鸿接到命令以后更多的是不解,怨气倒没有。
六七千对九千多,虽然有差距,但不是太大,完全可以在其他方面想主意弥补。
他派五百人连夜去管城运过来三四千张新弩和箭矢,人数不够那就弩箭凑呗,先射几轮,总能杀死杀伤一千两千的吧?
相比之下,元军在小处下的工夫就少的多。他们征兵就给把刀或者长矛,没考虑太多工匠的事,自然没那么多弩。
接下来两三天,两军大范围刀兵接战较少,基本靠近之后,义军就开始用弩射击。
元末:朱元璋造反?我也反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