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vr中,用户的视角是随着形象的大小真实呈现的,所以它跟在传统网络游戏里使用一些奇幻形象不一样。
如果用户在 vr中选择了巨人,那么他就会是巨人视角,这样子就会给用户完全不同的体验。
所以有了幻想形象,会使得vr社交具有更多的传播机会。
接着就是个人空间,个人空间与个人形象类似,也是用户身份的代表,前提是要能邀请其他用户到自己的房间。
空间的装扮,更是代表了用户个性。
相信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可以随意布置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很难达到,而vr虚拟世界里,正是给了人们这种机会,打造属于自己的小世界。
还有vr中的用户自定义房间,身份与个人空间,使得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有了存在的身份锚点以及社交主体。
接着就是破冰玩法,这个呢跟线下社交类似,人们聚在一起的时候,需要有一定的活动来打破“沟通僵局”。
只不过有趣的是,实验的结果就是原本我们以为在vr空间中,因为并没有暴露自己的真正身份,也没有人身危险,所以人们应该有较少的语言沟通压力。
但实际操作中却发现,vr这种虚拟见面的状态,反而让大家开口说话的压力更大。有很多用户反馈说,希望有面对面文字沟通的功能。
如果我们把用户直接扔到一个vr空间里,大概率大家是沉默的。
即便是有几个外向的热心用户,也很难凭空调动起其他用户的活跃。
目前看,最简单有效的破冰玩法就是共同观看视频。
这个其实也有点类似于我们在家里招待朋友时,会打开电视,随便放一点什么。大家可以随时针对视频内容开启话题点。
除此之外,vr社交的开发者还应该为用户预制一些小游戏,比如棋牌类、休闲对战类。
让用户不至于进入房间后,无事可做、无话可说。
然后ugc创造机制,这个在做vr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发现用户无限的创造力。
除非vr社交软件的开发者有无尽的开发资源来制作一方的玩法,否则,就需要调动用户的创造力,来增加游戏玩法、来促进传播。
在vr社交里,赋予用户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创造能力的强弱、便利性,决定了社交中玩法的多寡、二次传播的概率。
以vr社交里的道具为例。
一把玩具水枪和一只画笔相比,前者虽然可以促进人们间的互动,但是它却没有创造性。
创造性的特点在于,不同用户会使用它做出截然不同的作品,在用户群间形成差异和攀比,作品数量远远超出开发者可以提供的量级。
曾经一位老师利用alyx中的画笔功能,在游戏里教起了数学,可以引入创造机制的元素很多,比如前面说的个性形象、空间,其实都隐含了 ugc 的成分。
然后还有跨平台,可以说,在未来五年内,vr设备的保有量都无法跟手机、pc比拟,而作为一个社交应用,显然用户量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需要它能冲破vr设备的限制,让用户在手机或者 pc ,也能便捷的接入vr社交应用中,以增加平台活跃的用户量。
目前vr平台最火的vr社交应用 vrchat,就是同时具有pc运行模式,它的用户里,有百分之七十是非vr用户。
了解了vr社交中的要素,不代表就能做好一款vr社交应用。
因为每一个要素,在落实过程中,都有非常多的细节。比如 ugc工具,使用是否便利?用户录制内容是否顺手。用户自定义皮肤的工具是否简单易懂?个性化形象是否符合目标用户审美?用户联机是否有卡顿?语音是否稳定?
所有这些细节最终都会导致用户体验的不同、传播力的不同、粘性的不同,最终也决定了一款vr社交应用的流行程度。
在使用vr眼镜时,有一部分用户会觉得自己头晕。很多对此现象的解答经常是言必谈晕动症。
这个吞金兽不好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