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好奇的看向自家大孙。
“背什么呢?给爷爷背背。”
小朱雄英稚声道:“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爹爹,让我背的。”
“哦……”老爷子轻哦一声,点了点头。
他幼年虽然没过学,但当皇帝这些年。
文化涵养早已经不是当年可比。
就说他做出来的那些诗词,一般的士大夫都远远不及。
对于白居易这首描写大唐税收、以及庆幸自己做官的诗句,他当然非常清楚。
“大孙继续背,给爷爷听听。”
老爷子说着。
小男孩连忙点头。
随即摇头晃脑。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小男孩背到这里。
忽然眼眶红了。
“爷爷,他们好可怜……”
老爷子惊道:“咱大孙能明白其中意思。”
“嗯。”小雄英连忙点头。“爹爹都教过我了。”
“她们因为要向大唐赋税,所以卖尽家田,导致没有粮食吃了。”
“这才背着孩子,跟在别人后面,一手悬挂竹筐,另一只手拾取一些别人遗漏的麦穗。”
“百姓好苦啊!”
老爷子欣慰的大笑起来。
孙儿在幼年时期,就能有如此同情心,让他极为高兴。
“爷爷,百姓已经很贫苦了,为什么大唐的官员不免除,还要逼他们呢?”
老爷子哑然,“因为要维持国祚运转啊,大唐的将士要出去打仗,护佑一方平安,可打仗就要吃饭。”
“他们既然为大唐子民,享受大唐提供的安宁祥和,自然就要尽自己一份力啊。”
小雄英又道:“那为什么士大夫不用交呢?”
“哦?”
“你听!”小雄英奶声奶气的继续背诵。
“诗人自己都说了。”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他们不用种地,就能有三百石的俸禄!”
“爹爹说了,三百石,一户农民忙碌一年,一亩田不过铲除两石有余!”
“三百石,相当于好多个农民百姓辛苦好多年。”
“而且,爹爹还说了,俸禄只是官员的小头,他们的大头来源更为广泛,甚至多的吓人!”
“而好多官员,都可以从百姓那里捞取。”
老爷子自然知道。
这大孙说的是什么。
这一次,他没有笑,只是摸着大孙的头,颇为感慨。
“是啊,像诗文中的诗人,能感慨自己的岁俸很多,感激涕零,就已经是好官了!”
“更多的坏虫,是贪得无厌啊!”
也不管自己的大孙能不能听懂。
老爷子又道:“他们的方法多不胜收,唐朝施行的两税制,咱们大明也是继承他们。”
“夏收六月、秋收九月!”
“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按人头收缴税率的方法。”
“有田税、人头税、租赁税、还有各类杂税!”
“最多最繁杂的,自然是田税。”
“每年的粮食税收,朝廷颁下标准,可收,却都是地方官吏来收。”
“他们怎么收?”
“好官当然是按照朝廷的章程办事,可那些贪得无厌的,就趁着天高皇帝远,钻起了空子!”
老爷子说着说着。
只感觉自己越说越熟悉。
似乎说起的,是三孙朱允熥说出来的第一个问题!
大明:从救活朱标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