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
闻言,朱雄英心中一惊,眼中闪过一抹惊慌之色。
老爷子突然提起浙东党,绝非因为初六的奉天殿召见。
而是自己在文渊阁所言,定是为爷爷所知。
唉!自己还是太年轻。
本来的意思是希望邵质等人在取士之时,少取些浙东士人。
可从未想过,要保这帮人?
现在看来,爷爷怕是误会了自己的意思。
更担心自己压不住那些士人,准备在洪武朝把这些留尾巴的事情一并解决了。
要真那样整个浙东流的血,比之另一个时空怕是只多不少。
想到此,朱雄英一个激灵,赶紧跪在朱元璋身边。
语气恳切坚定地说道:“爷爷,请您相信孙儿。”
“即使前路荆棘满地,孙儿照样可以淌平了过去。”
“那些刺绝不可能成为孙儿的羁绊。”
“孙儿早间在文渊阁说的那些话,不过是希望邵夫子,宋夫子他们在取士时少取浙东士人。”
“并非是为浙东士人说话。”
朱元璋听得眼前一亮,盯着自家的孙儿道:“孙儿,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你老子告诉你的。”
“回爷爷!”
朱雄英重重的向朱元璋叩了个头,道:“孙儿所言字字发自肺腑,非爹爹私下相授。”
“哦?”
朱元璋似乎有些不相信,问道:“那你说说,你为何要让邵质他们少取浙东士人。”
“回皇爷爷!”
朱雄英答道:“自赵宋偏居江左以来,东南安定,文教兴隆。”
“我大明立国以后,所取之士便多为东南士人。”
“但是我大明如此之大,朝堂,官场又岂能全是那东南士人,浙东党人。”
“长此以往,我大明与那偏居一隅的赵宋又有何区别?”
“所以孙儿才想着让邵夫子他们取士之时,少取浙东士人。”
“嗯!”
朱元璋听得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朱雄英的回答。
不过事情可还没有结束。
朱元璋看着自家聪明早慧的爱孙,又道:“少取并不能解决南士多于北士的情况。”
“时日常了,我大明朝堂还是会成为南士一言堂,闹不好浙东党会因此死灰复燃。”
“不,爷爷。”
朱雄英赶忙说道:“孙儿有办法!”
“你有办法?”
朱元璋不相信的看着自己的爱孙。
大明朝堂如此多的能人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自己这个不过八岁的爱孙。
即使再早慧,也不可能比整个朝堂的大臣还要厉害。
“回皇爷爷的话,孙儿有!”
“说来听听!”
见自己爱孙说得那么肯定,朱元璋也不想打击了爱孙的积极性。
随意的坐在一张椅子,把朱雄英拉到自己的身边坐下后,道:“说说看。”
“诺!”
朱雄英板着小脸,开始有条不紊的说起来。
“皇爷爷,国家取士无非就是公平二字。”
“我朝自开国以来,每次取士都是南士多于北士,问题无非就是南北读书人的比例不平衡造成的。”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爷爷不妨重开科举,而后再多设几个恩科。”
“就叫恩科北榜。”
“恩科北榜?”
朱元璋听得隐隐想到了点什么,看着自家的乖孙连忙问道:“乖孙,你给咱细细说说这恩科北榜。”
“是,皇爷爷。”
朱雄英答道:“北方自北宋末年以来,战乱频繁,活命都成问题,读书之人自然就会少。”
“加之北方来京参加会试,路程本就比南方要远很多。”
“说不定有些北方士子还在路,这会试已经结束了。”
大明:从朱元璋好圣孙到千古一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