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您坐!”
见二老和好,朱雄英笑嘻嘻地前,扶着朱元璋坐到马皇后的身边。
自己则退后两步,乖巧地给二老磕了个头。
“来,大孙!”
朱元璋把朱雄英拉到身边,摸了摸朱雄英的额头,心疼的问道:“疼吗?”
朱雄英摇了摇头,露出一个灿烂的笑容,“不疼,爷爷!”
闻言,朱元璋把朱雄英紧紧地搂在怀里。
这个大孙子,他宝贝着了。
“看看吧!”
马皇后没好气得白了眼朱元璋道:“那么好的大孙子你哪里去找。”
“嘿嘿!”
朱元璋听了讪讪一笑,然后让朱雄英坐到一旁,问道:“大孙,适才你所言之农学,具体操作之法可有?”
“有!”
朱雄英扬起小脑袋说道:“但是,孙儿的想法还不成熟。”
“无妨!”
朱元璋笑着道:“说来爷爷听听。”
“诺!”
朱雄英想了想,便乖巧地答道:“历代以来,凡王朝建立,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
“百姓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绝不会冒着杀头的罪过,去干那杀官造反的事情。”
“所以《晋书·齐王攸传》中才言:务农重本,国之大纲。”
“爷爷。”
说到这,朱雄英看着朱元璋很认真的说道:“纵观历代衰亡,百姓无不是因为饿了肚子,没了活路,这才揭竿而起的。”
“倘若我朝能在《农人要术》这本奇书的基础,培养出更多的,懂得如何更为精巧的打理庄稼的人才。”
“并寻找出更适宜庄稼生长的方式,从而提升各种粮食作物的产量。”
“总有一天我大明百姓,将再不受那饥饿之苦。”
朱元璋听得捏着下巴,皱着眉头嘟囔道:“更适宜庄稼生长的方式,提升粮食作物的产量。”
“孙儿!”
朱元璋看着朱雄英道:“你可知这庄稼种植之法,可是我华夏先民几千年来摸索出来的?”
“我知道,爷爷!”
朱雄英恭敬地答道:“我华夏先民的种植之法自是没错的,因为庄稼种植的本身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的。”
“但是按照《农人要术》中所言,每一种粮食,实际都还有很大的可提升产量的方法。”
“只是其中规律,还需要更多懂得农桑之事的人才去探索,发现。”
“就如那土豆和番薯一般,为何会有亩产三千斤和亩产八千斤之说。”
“这就说明,土地、四季变化、以及人们种植方式的不同,都会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
闻言,朱元璋眉头一挑,有种茅塞顿开之感,看着自家的大孙眼中尽是惊喜和欣慰。
“好孩子,爷爷明白你的意思了。”
朱元璋慈爱的笑道:“大孙想要设立农学,就是想通过农学,培养更多更懂庄稼种植规律的人才。”
“让他们去田间地头教化百姓,在田地间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是的爷爷!”
朱雄英认真的说道:“我大明百姓千千万,他们中总有愿意为农桑之事而奋斗之人。”
“如今我朝户部之总部,管着农桑、田土之事。”
“不妨在总部之下再设一司曰:农司。”
“将农桑,田土之事划归农司管辖。”
“农司主要负责百姓耕种之事,并将朝中有志农桑的官员集中到农司中。”
“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去发挥作用。”
“日后等国子监农学正式培养出人才后,农司与农学可互为补充。”
“朝廷只需设立相关的奖励制度。”
“孙儿相信我大明的农桑事业将得到巨大的发展。”
“有朝一日,我大明百姓真的将不再受饥荒的威胁......”
“父皇!”
大明:从朱元璋好圣孙到千古一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