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朕还有个差事要麻烦李指挥走一趟了。”朱由检猛地一拍脑袋,有些歉意的对李若琏说道。
“陛下折杀末将了。为国效力本是份之当然,为陛下尽忠亦是锦衣卫本分。何敢当陛下‘麻烦’?”李若琏格外恭敬。
“这几个人,打探清楚在哪,不在京师的就尽快给朕请到京师来秘密安置。朕有大用。”朱由检说着,随手递过去一张纸条。
李若琏接过纸条一看,上面用略有些潦草的书法写了五个名字。
“吴有性、宋应星、毕懋康、沈廷扬、张同敞。”
“陛下,这……”尽管李若琏知道自己不应该多嘴,但他还是忍不住有些好奇和不解,所以一番欲言又止的样子。
而这几个人,就是朱由检考虑到时代的因素,专门找来弥补自己短板的。
宋应星,现代人应该都比较熟悉,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著有《天工开物》,是明末著名的农学家,同时对冶金和手工业生产也有所涉猎。考虑到美洲作物在中国的推广传播,此人必须要请。
另外几人相对冷门。
吴有性,字又可,江苏吴县东山人,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著有《瘟疫论》,朱由检虽然不知道瘟疫在明末到底造成了多大的损失,但他毕竟也是听说过明末灾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瘟疫,自然要对这一块有所准备。虽然按道理来说他可以通过系统招募到历史上诸如扁鹊、张机、孙思邈这等医道圣人,但本时代的医学大咖也必须重视起来。毕竟,很多病症对那些古代医圣来说可能是闻所未闻的新病症,但对当代的医学研究者来说可能就只是“洒洒水啦”。
毕懋康,字孟侯,号东郊,安徽歙县人,明末著名的火器专家,著有《军器图说》,此书已于崇祯八年,也就是五年前就已经被刊印出来,书中图文并茂,详细罗列了明代各种火器的使用与制造方法,并详细介绍了燧发枪(书里不叫这个名字,方便认知,统一称呼,别杠)的制造原理与使用方法。
据后世学者考证,这本书上的原理与方法分析,基本与同时代的欧洲持平。换言之,中国此时还远远谈不上彻底落后时代。
然而这本书,以及里面这项伟大的发明并没有得到中央朝廷甚至地方官府哪怕一点点的重视,而是在战乱中彻底湮没无闻。
要知道,比起原始的火绳枪,燧发枪不但简化了射击程序、提高了射击速度,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燧发枪克服了火绳枪点火时怕风怕雨的弱点。从而大大提升了火器的战场适应能力,也拉开了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彻底、全面转型的序幕。
据史书记载,毕懋康死于1644年,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医学奇迹,留给朱由检的时间也只有两年了。
当然,大明人才济济,青史留名的火器专家此时可不止毕懋康一位。但问题是,与之其名的另外两人,眼下都已经呵呵了。一个孙元化,当时因为清流物议的裹挟,再加上崇祯皇帝本人一时上头,已经被砍了脑袋;另一个著名西学家,对火器也颇有研究的徐光启倒是颇受重视,可惜他老人家崇祯二年就致仕了,没过多久更是直接驾鹤西去,朱由检也没辙,他现在可没有把人复活的能力,至于以后,那就要看这个系统给不给面子了。
另外两位倒是没有以上三位那么重要,不像他们一样可以帮助朱由检爬科技树,但他俩对于朱由检未来的朝堂和地方布局至关重要。
沈廷扬,字季明,号五梅,南直隶苏州府崇明人。著有《海运书》五卷并《海运图》,时任内阁中书舍人,家境殷实,是明末“漕粮改海”的提出者和坚定的支持者。而其背后的势力据后世考证乃是当时与郑芝龙并称“南郑北沈”的沙船帮,在当时基本上垄断了国内长江入海口以北海面上的所有运输业务,因此得以积累起相当庞大的家财。
崇祯:拯救大明从刷副本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