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只是第一步,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没有这个基础,其他的东西想都不要想。
在给光源组布置好了任务以后,赵烨下一个目标就是透镜组。
此时赵烨他们应用的透镜,是川省一个光学仪器研究所的产品。在他们应用的光刻机上,这些透镜组有大大小小几十个,重量加起来绝对超过上千斤。
而即便是这样,赵烨依然又给出了更高的要求。透镜本身也是要消耗能量的,如果即能提高镜片的透光度,又能保证镜片研磨的平整度,还能减少对特定波长激光的损耗,就是摆在研究员和技师们面前最大的困难。
对于透镜组来讲,不单单是需要好学问的研究员,更加需要好手艺的技术工人。
就比如磨镜片,目前基本都是手工。就目前赵烨他们的要求来讲,对于直径三十厘米的镜片,平整度的误差范围是不高于三微米。
这个要求,任何的机器都基本没戏,只能依靠工人的双手,一点点的去感觉,去打磨。在这个领域,基本没有任何机器能代替人的双手。而且,现在是这样,再过四十年,依然是这样。
在精细化方面,机器一直无法超越人类。
为此,赵烨专门向上级申请了,要把这个研究所,并入利华集团来。这个研究所的人员并不会被转移到京城,那样只能毁了这个研究所。
他要做的就是在以后的日子里,保证这个研究所的经费,照顾好这些,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匠人们的生活。
他们需要的是安静,平澹,繁华只能让他们的心变得浮躁,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手。
可能这很残忍,但任何职业都有牺牲。赵烨能做的,只是让这种牺牲变得更值得。
对于光刻胶,赵烨只是把光源组那边的研究目标告诉他们,让他们分别研发相应的光刻胶。对于这个,其实赵烨是最有把握的。安排专门的项目组,也是为了培养队伍。总不能没次都是他自己来吧!
等着些事情都安排妥当后,赵烨就只剩下另外一个困难了,那就是自动化控制。
目前的光刻机,已经基本脱离了人工操作的范畴。无论是效率还是精度上。人工操作都不能再适应新的要求了。
这一块,对于赵烨来讲,才是最难的部分。
在当下,曾经拒绝自己的京一机已经废了。十年以来,他们几乎就没有过任何的进步。生产的东西还是老一套,任何的技术进步都看不到。
沉机好一些,但也就是好一些。因为有很多的军工任务,多少还保持着一些技术进步。但是在自动化控制这一块,也是多年没有过升级。如今他们就是想把这一块捡起来,多少页有点费劲,因为不仅仅是技术出现了断代人才同样有断代。
目前来讲,赵烨想要在这块搞技术研发的话,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镇南的自动化研究所,另一个就是前几年成立的西二机。
目前来讲,自动化所胜在技术研发能力,西二机胜在技工队伍和一线经验。赵烨是个成年人,所以他的选择是都要。
这两家单位跟赵烨的交情都不浅,所以赵烨的求援电报一发出,两家都排出了自己顶尖的力量,进行支援。
其实,这个光刻机整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赵烨已经心中有数了,甚至于,其中的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桉,他都靠着系统给整理出来了。
在他的虚拟实验室里,这些都不是难事,真正的难点是,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实物。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装备。
再一个全新的试验车间里,两家派来的队伍都集中在了这儿。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设计搭建一个可靠的平台。
在以往,或者说在赵烨前世的时候,设计和生产几乎可以放在不同的地方。
比如一台设备,设计师可以坐在写字楼里,在电脑或者图纸上,尽情的构思,计算。然后一点点的实现设计要求中的能力,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各种困难。
但在赵烨这里,这个是行不通的。
四合院:芯生年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