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以两所大学和微电所的大部分人为主,这些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芯片的应用!这些人组成一个芯片应用研究部门。由微电所的董所长,水木的物理系主任彭教授,京城大学物理系主任冯教授担任应用研究委员会委员,领导具体工作。
由联合厂的赵烨,京城大学的慈教授,水木大学的张教授,另外还有刚刚养病归来的谢教授。
谢教授原来就在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只是后来因工作过于劳累而不得不中断研究,去了外地养病。这两年,虽然她没在第一线工作,却是时刻关注着国家的研究进展。
在去年第一次看到赵烨的曙光一号的报道后,震惊之余,也充满了祖国出现了一位惊才绝艳的年轻人的欣喜。
当然,报纸上是不可能写赵烨的名字的,但她有她的渠道,直到曙光二号诞生,这位我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就再也呆不住了。
好多次申请过来参加工作,只是身体还没有养好,组织没有批准,值得近期,她才终于来到了这里。
刚刚来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八号实验室的时候,她就被这里的一切震惊的无以复加。
看着赵烨做出来的新型材料,更是佩服这个天才般的人物!
她是专门研究半导体的,在这方面,她最能体会赵烨的“天才”。在所有学科中,材料学几乎可以说是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
这个孩子能做到这个程度,再怎么形容他都不过分。
当四人小组成立以后,赵烨让人不让的承担起了“组长”的角色。
这里的三个人,除了谢教授不太熟悉以外,其他两个都是有过长期合作经历的。对于赵烨的行事作风,那理解的很深刻。
谢教授就不同了,看着赵烨写的一年计划,不说其他的,仅仅是材料方面,就有十五种新型材料的研发任务。
一年搞定十五种?美国人也没这个自信吧?
谢教授看了看其他两位教授的神色,竟然都是一脸的淡定!
这上面,关于他们两个人的任务可是一点都不少的。他们进步速度这么大么?自己才离开几年啊,这就被人远远的甩到身后了?
都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自己这是退的有多远啊!
看着这张计划,自己就是开足马力,也不敢保证能完成三分之一吧?
搞科研就是这样子,没人敢拍胸脯做保证的!那不科学。
“赵烨,对这个计划,你有多大把握?”慈教授最先发问。
“我的把握也不是非常大,这次步子确实迈的有些大了。哎!时不我待啊!我也是没办法。”赵烨垂头丧气的说道。
慈教授和张教授最能理解赵烨说的“没办法”是个啥意思,年轻人吹牛皮吹大了,现在鼓着劲儿的想找补呗!
“你有几成把握?”张教授问道。
“这次把握也不是很大,最多六七成吧!”赵烨说的少了一些,这主要是他担心沈机和微电所那边的能力。
毕竟,这次搞得比上次更复杂!这些研究员们,现在还没吃透掌握先前的技术,这要是马上上新项目,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接的住。
“你有六七成把握?”谢教授都不仅仅是吃惊了,她觉得这个赵烨都不能用天才来形容他,这简直能被称为神了!
“差不多吧,主要是自动化设计和制造这一块不好搞,这里涉及到的东西太多了,我怕沈机和微电所的那帮人退缩了。这次可是个硬骨头,希望他们有这个勇气吧!”赵烨又回想起来当初京一机的往事,如果这次沈机也跟京一机似的,自己可就真的被动了。
“那材料方面呢?这里涉及到了十五种新型材料,我们只有一年时间,能做的完吗?”
“这个我到不担心,这些东西我已经有了想法,做出来应该不难。我担心的不是这几种材料,而且光刻机和其他配套设备的新材料才是难点!”赵烨摸着下巴,似乎是自言自语的说道。
“啊!不光是这些啊!那边有多少?我能帮上忙吗?”谢教授一下子就又为别人担心起来,想问问用不用自己帮忙。
四合院:芯生年代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