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间的田野上行走,田埂上的杂草,田地里绿了一片的粮食,还有鸟叫蛙鸣,空气中传来人中黄挥发的气息。
不难闻,这一切对李明军这个生活在后世城市的人来说都很新奇。
路上一些没有在田里的村民三三两两,一边聊着天,一边往田地赶去
“军娃子,城里回来了?”
“哎,大山叔,刚回。”
“大军,城里好玩不?”
“还可以,还可以......”
一路上,遇到的村民都和他打着招呼,李明军也按照记忆从容不迫的回应。
他是木匠,平时村里有人家修补或者打造座椅板凳的他也会去免费帮忙,因此在村里的人缘比较好。
路过村中心的槐树,李明军停下脚步打量了一会。
这可槐树很大,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将它抱住,树叶葱郁,每到夏天这里便是村里老人的避暑圣地。
当然,也是村里的情报交流中心。
这颗槐树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相传李家村的先祖逃难到此,饿的受不了的时候一朵槐花落到口中,于是先祖便招呼族人采集槐花吃了一顿,之后便决定在此地不走了。
当然,这也算因为再往前走就是北方的原因,那边打仗跑过去也是被抓壮丁。
南边洪涝,北边打仗,几百年前的先祖便只好在这山坳中建村。
“军娃子,回来了?在这干啥呢?”槐树斜上方的坡上便是村委会,刚和村里几个干部开完会的村长走出门看见李明军于是喊道。
“哎,村长,这是这次去县城的钱,这是票据。”见村长说完话就要走,李明军连忙上前,将六块钱和证明赚了多少钱的票据递给村长。
“嘿,我还信不过你吗?你爷,你爹,你都是村里出了名的实诚人,要什么票据?”村长嘿嘿一笑,停下脚步,接过李明军手里的毛票后一边数一边回到。
没办法,村里穷,一年到头粮食分了大家也只能吃个半饱水饱,他们村的小孩比起其他村的小孩都要廋一大截。
一年到头分的钱也都是卖粮食的钱,可他们卖的粮食价格压得太低了,买和卖完全不同。
就这六块钱,他们就得卖上百斤的粮食。
到了年底,也差不多相当于一户人家分的钱的十分之一了。
“信我就别数别看啊......”看着村长那皱成菊花的笑容李明军暗暗吐槽,但脸上却堆出憨厚的笑,“那可不成,挣了多少钱得让村里知道。”
不知道不行啊,他在村里人缘好是因为他经常帮村民修补座椅板凳,对村民有利。
对村民而言,就算你打他娃,他也可以看在关系好的份上不计较,但要是触犯到他们的利益,特别是粮食和钱这两样,那再好的关系都要闹翻。
“嗯,行,上工去,今晚到我家咱两喝一杯,有事和你说。”李大民将钱收下。
说完,又转身走进村委会,他得趁会计没走去把这六块钱交给会计,入了账再说。
公家的钱在自己身上总得提心吊胆,还是早点交上去的好。
“哎,好。”李明军回了一声,便朝村外走去。
李家村坐落在一处谷中,如山路十八弯的道路上坐落着村里的所有人家,最底下便是那颗大槐树,至于村里的田地,则大多在河的那一边。
河这边也有田地,但是少,而且石头多,因此一般用来种些菜,河对面才是主要种的粮食。
沿着河道,前走几百米,拐弯,上了大路,便是之前李明军被许杏拉进的玉米地。
李家村共有八十多户人家,方圆三里和山谷上的山都属于李家村。
在红星公社,随山坳第一穷,是个山村,那李家村便是第二穷,因为耕种的田地太少,偶尔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还要公社接济。
李家村有两个大队,一大队队长是村长大儿子李卫国,二大队队长是支书侄子刘彦杰。
他们代表了村里的两个大姓,李、刘。
年代文:从拒绝当冤种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