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登自然有非常多的东西需要搞,但是书法就算了,能用就行,不过文章诗词可就不一样了。
曹操、曹植、曹丕父子三人,确实文采过人,再加上建安七子,无不在向世人证明一件事,天命在魏,不仅是武功上,也是在文学上。
以此作为魏代汉的合法性之一!
孙登如果反而能压过曹魏和蜀汉,就意味着天命在吴,虽然是文学上。
这一日,孙登搞出了厚厚的一篇文章,拿来给陆绩观看,并说:学生昨日成梦,梦中有仙人讲道,学生听之,仙人当即颂了篇文章,说日后有大用,学生不才,勉强记之,醒来后,发现暂未忘记,便趁势写之,以成其功。
“先生,看看学生梦中所得的这篇文章如何?”
陆绩皱眉,显然是不相信什么梦中授书的事情。
但是孙登如此说,那么陆绩也只能当做是神仙所做,其实陆绩怀疑,这是孙权故意找人撰写,然后让孙登背下来,在让自己宣传一下,然后使外人觉得孙登很有才学的做法!
陆绩虽然不耻这种做法,但是也只能摸着鼻子接受。
陆绩接过文章,慢慢观瞧。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晨旭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没错,孙登写的这篇文章正是“三百千”中的千字文!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据说周兴嗣为写《千字文》,一夜白头,呕心沥血,终成此文,名传千古!
中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用于启蒙的识字课本,秦代出现的有《苍颉篇》、《爰历篇》,汉代则有司马相如的《凡将篇》、贾鲂的《滂喜篇》、蔡邕的《劝学篇》、史游的《急就章》,三国时代有《埤苍》、《广苍》、《始学篇》等,这些作品中只有《急就章》对后世产生了影响,其余影响不大。《急就章》虽然是《苍颉篇》之后较突出的小学之书,但由于流传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其权威性到南北朝时已大不如前,而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庭诰》、《诂幼》之类,可读性有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千字文》问世了。
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为了教诸王书法,让殷铁石从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个不同的字,每个字一张纸,然后把这些无次序的拓片交给周兴嗣,周将其编成了有内容的韵文,这就是流传至21世纪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树,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分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千字文》的第三部分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分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这部分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冥。”
三国:谁说江东皆是鼠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