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纪纲站起身来,说道:“俺们山东一代的老百姓,本来没啥地能种,因为前元的地主老爷,都把良田占完了,前两年,咱大明搞皇私合营开商铺,还搞均田,很多老百姓都分了地有地种,地主们初期都不想和皇家一起做买卖,谁知道,买卖越做越大,都做到对岸高丽国去了,像是俺们临邑的大萝卜,诸葛菜,大白菜,冬日里卖到高丽,都是抢手货。”
“商业发达,俺们山东各处就缺打长工短工的,餐饮食肆也红火起来,锦衣卫国安司的老爷们,就放宽了对黄策路引的限制,如今俺们山东很多地方的人,若是种地吃不饱饭,就出去打工去,都承着国安司的恩情!”
纪纲的话,让姚广孝,朱雄英,还有紫英这些抓着国安司情报的人心中都是一动。
经济是一盘账。
只要这个账单盘活了,人员和货物就会流通起来。
就像是纪纲所说,大明如今在人员流通和货物流通上,有了极大的进步。
这全都是因为大明皇家银行在各地开展业务,国家大量吸收了储户的金银,大明皇家银行这块儿金字招牌,也越来越坚挺了。
这两年间,因为第一批江西,山西,广东的移民国债券到期,最初购买了移民国债券的勋贵和富商们获得了国债券分红尝到了甜头,国债已经不需要国安司去“以理服人”了。
最初卖出去的国债,都是强买强卖卖出去的,那些勋贵和富商,全都怨声载道,认为大明朝廷这是在抢劫。
被骂的最多的,当然是大明皇家……
因为银行,还顶着一个大明皇家银行的名头。
虽说,这大明皇家银行的大部分收入,全都被垫付给了政府开支。
利,让大明政府得了,骂,全让朱明皇室挨了。
这两年,除了周遭的国家,因为大明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通货紧缩,实体物品被大明大量购入,然后上层的富人,大地主,贵族,手里多了一堆的大明宝钞外。
大明民间的富人们,也是一样……
就拿盐引来说。
以往,一万两银子的盐税,起码需要百人押运,否则十分不安全,这银子需要烧化了,浇灌进木头挖的孔洞里,做成银鞘,顺水流下去。
光是押运,就是十分麻烦的一件事。
如今,一万两银子,折合成大明宝钞,大约是两千一百多块钱,合不到两千二百块,直接携带大明宝钞,找个有大明皇家银行的地儿,兑换银元也可,兑换铜钱也可。
这就是大明宝钞,以金本位做底金,将货币坚挺起来的好处。
最初,因为担心大明皇家银行的金银存储量不足,会被某些别有用心的大商人恶意挤兑,恶意兑换金银铜钱,导致大明宝钞贬值不值钱,大明的国安司,可是没少废心思,那些有能力,有银钱搞挤兑的名商大贾,如沉万三家族,山东的几大豪商家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大海商,全都上门推销,强制性购买国债。
一来,把他们手里的金银,全都吸储,吸入大明皇家银行,给金银做储备。
二来,若是他们脑抽了,用金银去挤兑大明皇家银行,故意让大明宝钞贬值,那也简单……
你来挤兑,以为取款太多,我不给你金银,不给你大明银元,我给你大明宝钞……
大商人们也都不傻。
这要是真这般做了,吃亏的是他们,反正大明宝钞可以继续印,但是他们被“请”存进大明皇家银行的金银,可是实打实的金银。
就这般,在强买强卖下,存了一年期的金银到期了,拿到了利息。
买了一年的移民国债券,也到期了,勋贵,皇室,大商人们,也拿到了国债券的利息。
商人和勋贵们,发现,这国债券和将金银存进大明皇家银行,比做生意,做买卖稳当的多……
旱涝保收。
只要大明国祚坚挺,大明皇家银行就一直存在,他们的钱自然也更值钱,还能生利息。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