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少年时接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民风影响和文化教育?在儿时生活环境被限制的情况下,我们又因种种巧合接触到了怎样的社会影响?是哪部动漫让我们开始相信正义和友情?是哪本文学开始让我们反思生活的困境?是哪本杂志让我们爱上了人文科学?是哪部电影开始让我们向往大人的世界?是哪个老师让我们产生了学科倾向?
我们要知道,这些东西并非是我们选择了它们,而是它们恰巧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人群的传阅讨论、电视的固定播放、网络的流量推送、师长前辈的教导、至交好友的感慨。
这种选择充满了无序性和不可预期,充满了细微的巧合和更大群体的支配。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一定有这样的记忆。
如果我没有遇到那个人,如果我父母没有做那个决定,如果我没有去那个地方,如果我没有翻开那本书,如果我们没有听说那部电影,如果我没有出生在这个家庭和地方
如果有这么多如果可以如果,那么我们现在所爱、所恨、所思、所求、所想的一切,一定不再是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那一切,这种记忆一定存在,认真去想,哪怕只是外界轻飘飘的一句话,也一定影响过你的某种观念,我们生活意愿的本质就是如此的脆弱且毫无使命。
人的本质特征就是社会属性,我们谁都不能避免被影响改变定型意愿。
一切意愿都只是外界投影,哪怕是自身最本源的部分,也是经历了漫长的生物进化,以遗传基因的方式在我们存在之前就早已经设定好了一切,新的选择所带来的结果也会是外界对我再一次的塑形,我们对于这个世界没有选择权,因为我们选择的依据就来自于这个世界。
从而我们生活中也从未诞生过真正源于我们的意愿,一切都只是外界的投影。
有人说,人长大后一定会成为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这句话对错不说,但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受,年少轻狂,所爱甚多,那么我们第一次讨厌自己是因为什么?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吗?就像知行合一解释的道理,我们应该相信我们难以完全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矛盾和抗争的状态,每个人都是这样。
如果我们能知行合一,王阳明为什么又要撰写传习录开宗传道?
如果我们能知行合一,电视台和抖音为什么又要不厌其烦的弘扬正能量?
我们有没有一些自己无法接受、无法解释、无法抗拒的行为?比如吃奇怪的东西、撕裂自己的伤口、虐待动物、跟人争吵、性的上瘾这种意愿和行为的矛盾状态,背后的原因在小舞看来在于观念和性格的不协调,就像大多数人相信传统道德伦理,推崇仁义礼智信,但我们许多人身上依然具备与这些观点相违背的性格弱点,自私、刻薄、贪婪、懦弱、懒惰、残忍等,人的性格是在成长时期受遗传基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一过程和人的观念相同,都是一个被动的从量变到质变的反应工程,所以人对自我的期望与实际情况往往存在落差,一般来说,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也无法抗拒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这里的性格并非是类似赖床的习惯,而是类似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事物的态度,面对外界的反应,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性格与观念共存,却时常令人陷入矛盾和纠结。
成长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行为背叛意愿的时候,认清自己性格的反面,这种反面我们无论是否接受,它都将跟随我们一生,我们可以一时战胜它,但却永远无法抹除它,所以我们拥有怎样的性格反面,我们就越痛恨怎样的人,从而最终认清了自己,也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我书里的李晔不就是这样的人吗?他如你如我如众生,都在朝厌我的结果发展。
人的行为与意愿难以达成一致,所以人的行为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敌对的产物,我们根本无法相信这种行为本身带有怎样坚定的意志,反而大部分时间会陷入一种我到底在做什么的迷茫,人的行为都可以理解为是无辜且无意义的,每个人都只是自己生活的影子。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