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不知皇上要如何惩治朱晖等人,但老夫提醒你一句,你若再像上次那般的冲动,必定惹祸上身。慎言谨行,方能明哲保身。”
与此同时,在人潮如过江之鲫的兴盛行北门附近,两名身穿布衣的男子并肩往北边而行。
一人是吕虎,另一人却是妥洪。
只见妥洪满面歉意地望了望吕虎,说道:“虎哥,今日还是没有中阄,或许是我的运气已经用尽了,这才帮不到你。”
吕虎似完全没介怀般,伸手一拍他肩膀,笑着道:“小洪,既然是拈阄,又怎可能每回都中得了?你也不看看拈阄场有多少人?拈的阄又有多少?每回都中的话,除非是神仙出马。”
顿了顿,他又道:“不过,说来也奇怪,自从那赵二掌柜替了李大掌柜后,我就没中过阄了。”
妥洪道:“八月十二、八月廿二和今日,有三次。”
吕虎又拍了拍他:“记得比我还清楚,”转而一笑,又道,“刚哥应该已去到你那旺哥了吧?”
妥洪“嗯”地点了点头:“我哥早早就出门了,如今午时已过,应该已在旺哥那里,或许他们晚些就进京来。”
“那就好,这刘公公,我求了好几回,他才肯答应的。明日,我带着你们去找他。”
“虎哥,我替旺哥先谢你了。”
“小洪,你这话说得就见外了,我们是兄弟。”吕虎伸手拥着他肩膀笑了笑。
---
未时四刻,武英殿。
弘治皇帝换了一身道袍,好整以暇地端坐在御座上。
离御案前方约七八步之距,四名臣子正朝着弘治皇帝行跪拜礼。
“臣刘健叩见皇上。”
“臣李东阳叩见皇上。”
“臣谢迁叩见皇上。”
“臣马文升叩见皇上。”
“众卿家,快快平身……”弘治皇帝朝着他们扬了扬手。
自徐溥致仕离京之后,这还是弘治皇帝第一次将臣子召来武英殿,而如今的三名内阁阁员更是首次联袂而至。
弘治皇帝依然赐座,不过仅赐给马文升一人。
在武英殿的四名臣子中,唯有马文升年过七十,头发胡须均已花白。
看来弘治皇帝没忘记之前赐座之要。
见得马文升竟有这般待遇,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等人若说不羡慕那是假的,但他们也不敢表露出来。
马文升反而略显得有些尴尬,但这是皇命,他又不得不遵从。
于是,在武英殿里,除了弘治皇帝,就是马文升坐在御案之前的一张锦凳上。
未几,弘治皇帝已望向躬身站立的刘健,开口道:“刘卿家,秦卿家就宁夏边事所恳请的一应事项,是否有不妥之处?”
刘健在内阁的位置原本排在徐溥之后,亦即所称的“次辅”,但如今徐溥已致仕,他这“次辅”自然就要上升一位,变成“首辅”。
他刘健既是内阁首辅,弘治皇帝询问内阁相应事务之时,这首辅自要首当其冲。
听着弘治皇帝之言,刘健并没有多少犹豫,随即应道:“回禀皇上,秦大司马所呈递的奏疏,并无不妥之处。”
弘治皇帝微微一笑,又道:“既无不妥,为何内阁要将秦卿家所奏请的物资都作了扣减?”
虽然“票拟”只是“代王言”,最后决策还是皇帝本人,但内阁以往的“票拟”意见,弘治皇帝绝大多数都会接受的。
不过,近两个月来,弘治皇帝已慢慢在变,他对于内阁所拟的意见开始有所保留,不再像以往那般几乎均听之从之。
其实如果内阁的“票拟”不符合弘治皇帝的心意,他只要打回让内阁改票,或者留中不发,甚至直接“中旨”或“内批”,都是可以的。
但涉及到边事的奏疏,尤其最为紧要的西北边事,弘治皇帝又怎可能“留中不发”?
而“中旨”和“内批”又不符合所谓的流程,再加上弘治皇帝不想浪费时间,故而让萧敬召唤三名内阁阁员前来武英殿。
厚照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