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无须感伤。但凡是人,就逃脱不了生老病死。老臣此生亦没甚么遗憾。”徐溥反而安慰起朱厚照来。
徐溥早已年过七十,俗语有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当下,能活到这年龄是少之又少。
何况徐溥早已位极人臣,就这一点来说,他确实没多少遗憾可言。
但让朱厚照心存一丝疑惑的是,按上一世清鞑所编撰的史书,徐先生在前两年应该已驾鹤西游才对,但如今的他,虽患有眼疾,身体还勉强过得去。
不过,朱厚照也没太放在心上,因自己的到来,不少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变化,多想也无益。
“皇上仁厚宽怀,如今政通人和,老臣得以侍奉皇上左右,已属万幸。殿下的敏而好学,老臣更感欣慰。”徐溥又道。
听着徐溥对当下的评点,朱厚照微微一笑,端起桌面的杯子,小抿了一口茶水。
弘治皇帝仁厚宽怀是真的,但所谓的“政通人和”,朱厚照就难以认同,或许只有长居禁宫的弘治皇帝才会相信。
“幸得先生们悉心教导,学生才勉强算学得其所,”朱厚照谦逊地说道,“今日学生前来,有一事须告知先生的。”
在徐溥期盼的目光中,朱厚照又道:“先生,学生已得父皇准许,明日随朝观政。”
“皇上圣明,殿下观政议政,实乃大明之幸。”徐溥满脸喜色,马上站了起来,面朝宫城方向,双手作抱拳状拱了数拱。
“数年前,老臣就以殿下学有所成,向皇上奏请让殿下提前摄事,无奈皇上以殿下年幼为由,一直按下不允。”
朱厚照将手中的茶杯往桌面缓缓一放,道:“先生之操劳,学生铭记于心。学生此番前来,除探望先生外,还要向先生请教朝堂之事。”
这确是他的真实想法,那怕他是穿越者,但这大明和记忆中的有些不一样,而且他所了解的都只是字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又那有徐阁老的亲身经历真实?
虽然徐溥会有主观的判断,但又如何?
当年朱厚照仅三岁就要出阁读书,弘治皇帝带他来到文华殿时,虽然反对者有之,但支持者更多,徐溥便是坚定的支持者之一。
六七年来,朱厚照相当敬重这徐先生,徐溥对他的尊师重道之举亦看在眼,感于心,两师徒可谓感情匪浅。
“殿下,涉及朝堂之事,或许有些大不敬之言,老臣所言……”听得朱厚照之言,徐溥似乎没有拒绝的意思。
朱厚照嘴角带笑,道:“先生何须这般拘谨,这里只得你我二人,学生断不会外传。”
“老臣定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徐溥迟疑了片刻,终下定了决心。
不知不觉间,数刻钟已过……
朱厚照遂又提起六部七卿,让徐溥也评点一番。
六部,指的是“吏部、兵部、户部、刑部、礼部和工部”。
而七卿,则是这六部的尚书,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合称。
其实不仅是六部七卿,即使两直隶、十三布政司,只要七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朱厚照早已将其资料牢记于心。
但那份名录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而且描述多为主观,想象空间实在有些大。
又数刻钟过去……
“听了先生一席话,学生茅塞顿开……”朱厚照拱手道。
“殿下,老臣实为妄言……”
“先生过谦了。先生要休养好身体,早日回到文华殿讲读。”
徐溥摇了摇头:“殿下,老臣已是风烛残年,没法再为殿下讲读了。除了目疾,手也抖得厉害。如今只剩口能言,腿勉强能行。”
朱厚照望着他那满是皱纹的脸庞,一时之间,不知该说些什么。
“听闻殿下将随朝观政,老臣心事已了。也是时候向皇上请辞,回归故里……”徐溥语气甚轻松,仿佛卸去了心头大石般。
一语未了,门外响起一阵“督督”之声,有人在敲门。
厚照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