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瑞安家所在的那条街道,由于没有路灯,四下都是黑漆漆的,什么都看不清楚。
钻进胡同里,伸出的房檐,更是直接将最后一丝光亮遮挡住。
这种环境下,也确实容易掩盖掉一些东西。
寂静无声的夜里,走在这样一条被黑暗覆盖的小路,苏瑞安心中的那抹不安,无形中被放大了数倍。
所幸,最终并没有意外发生,只是有几次,因为走的太快,差点被胡同里堆积的杂物伤到。
“家里怎么不开灯啊,这是都睡了吗?”
等回到家里,苏瑞安发现屋内同样是漆黑一片。
开灯后,四下扫视一眼,看到颜筱叶正坐在窗口的位置,手里还捧着一本书。
骤然亮起的灯光,将原本正专心背书的颜筱叶吓了一跳,望向电灯开关的方向,看到是苏瑞安,连忙起身,说道:“你回来了。”
“嗯。”点头应了一声,苏瑞安接着说道:“在家看书怎么不开灯啊,不是和你说过,不用节省电费的吗?”
“我,我就是背点东西,用不着开灯的。”颜筱叶小声解释道。
闻言,苏瑞安瞄了眼颜筱叶手里的书,是一本稍显破旧的英语单词书。
说起来,这个夏天过去,颜筱叶就该升入高二,按照八十年代初高中两年制的模式,明年夏天,就可以参加高考了。
到时候,颜筱叶的年龄也不过是十六岁多一点,放在几十年后,不过是刚读高中的年龄而已。
不过,放到现在,倒也不算罕见,毕竟,苏瑞安自己就是十六岁参加的高考。
七岁上学,五年的小学,两年初中,两年高中,刚好是这个年纪。
比较吃亏的是,七八十年代的高考,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在和同龄人竞争,刚恢复高考的几年,参加考试的人里,有不少是已经年过三十,结婚生子,参加工作的更是不知凡几。
考虑到这些人会受家庭以及工作的拖累,可能未必就会比苏瑞安更有优势,但参加的人数过多,终究是降低了其录取的可能性。
“就算是背书,也还是要开着灯,不然对眼睛不好。”
简单叮嘱几句,苏瑞安便不再打扰颜筱叶,找了张凳子坐下,拿过之前从图书馆借来的小说,单手翻阅起来,同时也为明天要写的内容打打腹稿。
话说,这两天,为了帮苏瑞安,颜筱叶确实耽误了不少学习时间。
看得出来,对于考大学,颜筱叶是有些想法的,平日里也颇为用功。
但最终能否考上,苏瑞安并没有办法做出判断。
毕竟,用功的人,他见过太多,但成功的人,却并没有几个。
另外,和未来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恢复高考的这几年,比例实在低的吓人,头几年,甚至不到个位数,这还是把大专和中专的录取人数都计算进去的。
当然,之后几年这个比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也不过才提升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能达成这个提升,无非就是两个原因,录取人数增加,报考人数降低,只不过,录取人数增多可以理解,但报考人数降低,可并非只是有参加高考意愿的人数降低,预考制度的实施,绝对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所谓预考,就是在高考前一个月举办的考试,这场考试,直接将一半的考生拦在高考的大门之外。
也就是说,八十年代的考生,可能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由此可见,现如今想要考上大学的难度之高,同样的,其含金量和未来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了,含金量虽高,但要是单论做题的能力,现在的考生,肯定是要远远逊色于几十年后的考生。
不过,这倒并非是智商上有什么差距,更多的,是因为对考试研究深度的不同,以及师资力量的差距。
八十年代的学校,说高中老师初中没有毕业或许有些夸张,但高中没毕业的大有人在。
这些人,或许都没有搞明白自己教授的知识,又如何能给学生讲清楚?
我的1980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