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姨妈闻言也是急了,这人若是关在大牢里,可让她得宝贝儿子怎么受的了啊,心疼道:“我家那个儿子平日里只晓得瞎顽胡闹的,哪里受得了这种苦楚。”
贾蕴嗤之以鼻,对圣上言无不敬,只是关个几日还不知足?还心疼起自个的儿子受不了苦,薛蟠养成这般性子,与薛姨妈的纵容脱不了干系。
慈母多败儿,古人诚不欺我。
见此间事了,贾蕴便对着贾母沉声道:“老太太,既然事说清楚了,小子便告退了。”
贾母抬眼看了看贾蕴,点头道:“罢了,今日你做得不错,亲戚之间,该帮衬便要帮衬一二。”
贾蕴面色如常地应了一声,并未反驳,心里亦不赞同,具体事宜具体分析,他可不会傻乎乎地认为所谓的“亲戚”是值得信任的……
…………
“大爷啊……”
贾蕴刚回到墨竹苑,丫鬟晴雯着一件红绫袄,罩着青缎掐牙背心,急匆匆从屋里跑出来,看到贾蕴后忙关心地问道:“老太太这般火急火燎地寻您作甚?”
贾母多次派人寻问贾蕴的去向,明眼人都晓得事情不小,作为丫鬟,关心自家主子也属正常。
贾蕴瞧着关心自己的丫鬟,心里受用,摆手道:“没事,老太太就是问些事情,现在没事了。”
话罢,贾蕴便朝着屋里走去。
晴雯也不敢多问,默默地跟了上去。
此时的贾蕴也不在意薛蟠的事了,天塌了有高个的顶着,自己没必要强出头,更何况,别以为贾蕴似乎被皇帝器重,可有关皇权威严之事,贾蕴可不会犯糊涂。
退一步讲,即便贾蕴有着帮一把的心思,他也没资格进宫面圣不是。
不过虽说此事看似严重,其实不然,薛蟠言语颇显不敬,但也只是胡言一句,不过是酒后之言,崇明帝不会追究过甚,否则不会将薛蟠仍进顺天府衙。
进了书房,贾蕴便坐在书案前思考今日会见崇明帝之事。
今日贾蕴大胆地进献正是“摊丁入亩”之策。
因历史变革,将丁银纳入田亩之策自然无人提及。
丁银制度延续至今,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是按照人口来交税,那些穷苦人家要是多生了几个孩子,那身上的负担可就大了去了。
而富足的人家,其实那点丁税对他们来说是九牛一毛的事情,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个非常极端的现象,便是“富者田连阡陌,竟少丁差,贫民地无立锥,反多徭役。”
若崇明帝是明君,贾蕴不信他看不出丁银制度是压在老百姓身上永远的负担,只是若无税收,如何维持这偌大得朝廷,无可奈何罢了。
现今,贾蕴给崇明帝指了一条路,是否施行,还是得靠崇明帝作主,若崇明帝不允,贾蕴也无损失,若是允了,贾蕴作为献出此策之人,如何得不到重用?荣华富贵近在咫尺。
只不过此策虽对如今的大乾朝有利,可施行起来却极为难办。
摊丁入亩,按地亩之多少,定纳税之数目,地多者多纳,地少者少纳,无地者不纳,这项政策有利于贫民而不利于官绅地主,动了那些个官绅地主的蛋糕,他们岂能顺从?而这些官绅地主中,又是掌握大乾朝权力之人,即便是身为皇帝,亦是得三思而后行。
贾蕴提出此策,一是为崇明帝解国库匮乏之忧,二是以此作为自己的进身之阶,既入大乾,自当奋发向上,不求权势滔天,那也得享受荣华才是。
只不过今日崇明帝表现的甚不在意,觉得贾蕴年少轻狂。
虽说崇明帝赐了宴,表现出对贾蕴的恩宠之意,可贾蕴仍是不确定崇明帝的想法……
天子之意,尚难琢磨……
“大爷,怎么瞧您心事重重的。”晴雯扭着水蛇腰盈盈而来,将端着的香茗递了上来,轻声问道。
贾蕴回过神来,计策已献,贾蕴也不需多想,安静地做自个的事便是。
红楼蕴大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