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父亲是正三品御史台大夫,两淮巡盐御史,位高权重;史湘云出身侯府,对这个崇文门税关提举,没有那么多的敬畏之心,见薛蟠说得轻松,就信了,纷纷伸手,从贾探春的手中去过一些文稿,边翻开边说道,“哥哥说的是,我们也都想参与到一本书的制作过程,想来一定有趣儿。”
众姐妹虽然都年纪不大,但学识并不浅,包括贾宝玉,四书五经不说倒背如流,也都是通读过的,只这一点,就比薛蟠这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并四年本科教育的要强出不少。
韩涛虽然官途不顺,但是真才实学,还是有一些的,毕竟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几十年积攒的文稿,精挑细选出这些,都有可观之处。
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并三春姐妹,看了他的文章,虽然不能完全认同他文中观点,但是对他的文学造诣,却没有什么挑剔的。
即便是文人相轻,韩涛也算不上的文学大家,但是众姐妹也毕竟只是闺中女子,见识上的差距,是事实存在。
只有贾宝玉,凑到林黛玉身边,看了两眼文稿,便满脸嫌弃道,“又都是些道学文章,有什么可看可读的,还要排版雕版出书,实在是徒费精力之举。”
众姐妹素知他的什么样的人,都不理会他。
薛蟠却似笑非笑道,“宝玉,这话你要是敢到姨丈面前去说,我才敬你是条汉子!”
贾宝玉闻言,不禁缩着头脑,瘪了瘪嘴,不敢再说什么怪话了。
薛蟠却因此想到,贾政一向标榜自己好读书,想必也写有一些诗词文章,不如一并给他雕版印出来,必能讨他个大欢喜。
薛蟠正愁,怎么回报贾政之前在谋缺之事上的尽力帮助呢。
虽然贾政施恩,并不图薛蟠的回报,但是薛蟠要是提出这个话头,想必贾政也会和韩涛一样,说不出推辞的话来。
读书人,有哪个不想把自己的所思所想,集结成书,流传后世的?
薛蟠再三劝说,贾探春才诚惶诚恐地接下给这册《韩济桓公文汇》排版的活儿,当然事情并不是只她一个人做,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贾迎春,乃至贾惜春,也都会帮忙。
薛蟠之所以把此事交给众姐妹们,一来是真没把给韩涛出书,当做多么大一件事儿;二来也是给妹妹找点事情做,多长长见识。
荣国府里的这些姐妹们,在薛蟠看来,个个都有大才!
就是其中最不显山露水的贾迎春,如果能够进学,考个秀才,也不是什么难事。
至于薛宝钗、林黛玉、史湘云、贾探春,都有进士之才!
可惜的是,她们没能托生出男儿身,这个时代又不许女子进学,才令聪明智慧的众姐妹,只能深藏闺中,以女红针线为乐。
薛蟠作为后世人,当然没有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观念,正好身边缺人使用,众姐妹这样现成的人手,当然不会闲置,要尽可能地利用起来。
贾探春被委以此任,嘴上虽连连推辞,实则心中已经欢喜得不知怎样才好了。
她作为贾政庶女,在荣国府内,从来没有像这样被重视过。
而且,在此之前,贾探春也能看出来,薛蟠明显和林黛玉、史湘云更亲近一些,对她这个名分上更近一些的表妹,情义反倒排在她二人之后。
实际上,贾探春的才情见识,并不比林黛玉、史湘云差多少,在三春姐妹中首屈一指,胜出贾迎春、贾惜春不止一筹。
甚至和被选入宫中的贾元春相比,除了出身,也不差什么。
现在被薛蟠委以重任,贾探春感受到前所未有,一直可望而不可即的重视,内心感受,要比林黛玉、史湘云更甚几分。
也因此迅速拉近了和薛蟠的心理距离,不再以“潘大哥”相称,而是像薛宝钗、林黛玉一样,直接以“哥哥”相称了。
薛蟠倒是想不到,经此一事,贾探春心中会有这么多的心理活动。
等说过闲话,贾母那边叫众姐妹并贾宝玉去吃晚饭,薛蟠也跟着来向贾母请安问好,一并也被留饭。
红楼之薛霸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