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分头行动,司南留在一楼,我去二楼,王远……”
“以后叫我山鸡也行,我会更在状态一些。”
“……山鸡去三楼,我同时也会控制机器人对这三层楼进行扫描。就算第一时间没找到,还能回去带资料飞分析。”
通过几人的交流,莫世大致了解到,一层是太埙面世前的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从早期的科幻小说,艾伦·图灵对人工智能的定义,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中期的尖端的计算机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等,这一层基本不会出现孩诗的信息。
第二层则是记载了太埙开启的高级人工智能新纪元,一直到21世纪七十年代的人工智能被大面积约束、管控结束。也涉及当时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态度,以及同时期的文学、艺术衍生作品的纪录。
第三层则主要是介绍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的边界,机器人和人类的关系,以及在相应道德、伦理、法律方面的建设,主要是对人工智能的种种新要求,新约束。
莫世一路看过去,还没找到关于孩诗的记录,便被一张文创作品吸引了注意。这是一张近三米高的巨幅画卷。
画中是一名青年男子悬浮在透明液体培养容器中,两臂自然展开,一腿伸直,一腿在液体的浮力作用下微微弯曲。从男子头部蔓延出多条发亮的丝线,如同闪烁电信号的神经网,到达一个节点后,又分叉出多条枝干。
整体看去,就如同男子头顶长了一颗神经网络组成的大树。而从远望去,大树外沿的轮廓,又组成一个圆形,好似这颗神经树托起了整个地球。
莫世凑近细看,从青年男子头部衍生出来的中间节点,也是一颗颗泡在容器中大脑。而最后星星点点的外围神经节点,虽然光影暗淡,但大致可以看出是又一台台服务器组成。
这幅画被后人称为《人工智能树》,也叫《科技之神明》,作者叫李寻,曾任太埙首席美学研究员。
下面还附带作者的一句话:人工智能发展的出路,不在于给机械以智慧,而在于给人类以神通,神,才能造人。
虽然这幅画放在科幻文创作品的分区里。
但还是让莫世想到了《太埙编年史》的作者古求真,他对初代太埙产物的描述就是:“人体实验,人造神明。”
不过这里这幅不是原版,原版也是电子稿,并没有所谓的真迹。莫世将整幅画拍下,正要继续寻找孩诗的纪录。确突然在楼梯间看到一个身穿黑色紧身衣的身影。
“司南不是在一楼吗?怎么上来了?”莫世有些奇怪,不过转念一想,一楼那些东西没啥可研究的,来这一层一起找也不错。
正当莫世准备语音告知司南,哪些地方自己搜索过时,突然看到一个显眼的标题:获得诺贝尔奖的机器人。
莫世的注意力被瞬间吸引,他把灯光对准展柜里的描述,那里面记载了孩诗的生平。
2047年,孩诗被在大众视野中,是一个能独立沟通、独立‘生活’、独立创作的机器人。
它是一台一米四高,二十公斤重的瘦弱人形机器人,身体表面是吸光材质,依靠太阳光供能。起初人们并不知道他的来历,只知道它在互联网上以‘孩诗’的名字发布诗歌。
人们发现它时,这台外形酷似童话中的小王子正在亚欧大陆漂流。它很喜欢走在沙漠、草地等植被稀疏,阳光充足的地方,非常显眼。它会把自己的诗先朗读一遍,或者唱出来,差不如同一时间更新到网上。人们这才发现,互联网上走红的‘孩诗’,居然是一台机器人。
很快,这台奇怪且自由的机器人就引起了大众的广泛关注。
后来它凭借一部连续纪录诗集《孩诗》,融获20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那之后,孩诗继续漂流,却被风沙淹没在沙漠中。一群粉丝将其从沙漠中挖出来,拆开外壳,才发现是太埙的产物,送去太埙返修。
不过太埙貌似并不希望它重新出现在世人眼中,就不了了之了。这也很多普通人第一次了解到太埙这家实力恐怖的科技公司,当然,孩诗的‘长眠’,也成了当时很多人不喜欢太埙的理由。
废土行舟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