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都凑巧的很,杨津正也压根不敢相信这些乱七八糟的,可偏偏就发生了!
众人聚集好名状之后,便进行了开始猎虎行动,一番弓箭齐射,直接便把猛虎射的一瘸一拐。
为上四门后,很快便把这只猛虎给抓获,却发现这是只假老虎,乃是衙门的仵作装扮而成。
如此一来,杨津正就有些不大理解了,这仵作好端端的半成老虎做什么??
古代检尸验伤的职业称之为仵作。仵作这个词最早见于隋唐。唐代诗人李商隐《杂纂·恶行户》里面就记载有“暑月仵作家”。恶户行指的是社会地位低下、工作条件恶劣的行当。仵作在暑期炎炎夏日之下,与腐尸打交道。蛆虫弥漫、恶气熏天,确实条件艰苦,故也为当时士大夫文人等上流阶层所不齿。
唐代的仵作主要是民间送丧收尸的人。帮官府打打短工,开个棺,验个尸。到了南宋,仵作就发展成为官府的固定的吏役,由临时工,变成了长期工。
临时工也罢,长期工也罢。仵作在旧时,都是被人看不起的“贱民”。明清时期,仵作为贱籍,子孙世袭,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社会地位上处处低人一等。
尽管如此,中国古代法医学还是取得很大的成就。宋代宋慈编纂出了世界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内容丰富详实,内记人体解剖、尸体检查、现场勘察、死伤原因鉴定及急救、解毒等内容。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作者宋慈是官僚士大夫并非仵作出身。但是这部书中必然凝聚着众多基层仵作的智慧心血。
洗冤录》又称《洗冤集录》,宋朝法医宋慈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
不合时宜的仵作
古代仵作在历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做出相当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仵作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
一是近代科技的发展,仵作的验尸手法渐渐为时代所淘汰。
到了清末,中国的刑事检验还是沿袭宋代《洗冤集录》中间的那一套。而《洗冤集录》毕竟是13世纪的东西,受于时代桎梏,错漏之处甚多。比如说书中所记,上吊死亡的人,尸体脚下下挖三尺,必有火炭。女子骨头较男子黑等等。而此时,西方的法医科学伴随着解剖学、化学等现代学科的发展,更能科学地解决问题。所谓“刑事检验方法,因科学昌明,举凡器械药品,足供犯罪之用者,与时俱进,终究案件,相因而至。摘奸发状,辨惑决疑,端赖检验有方,始可援为信谳,初非蹈袭故常所能适应需要。”古装剧中仵作所使用的工具
二是仵作社会地位低下,而又承当着“治狱莫大于人命”的重责大任,导致了“稍知自爱者,每不屑为。冲繁之区,求其娴谙文理者,已属绝无仅有”。很多地方都找不到技能水平合格的仵作。仵作的俸禄又极低,清代一名仵作年俸只有7两2钱银子,每天只有2到3文铜板,只能勉强喝稀粥填饱肚子。进而又导致了不少仵作,借验尸办案,敲诈勒索、中饱私囊。
仵作制度的弊病日益彰显,不少有识之士就提出改革建议。光绪三年(1877年)两江总督沈葆桢就呈上奏折《请饬议仵作、马快准予出身疏》,要求“准将仵作照刑科书吏一体出身”,但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旧仵作制度变化,还是要等到30年之后。
沈葆桢(1820年—1879年),原名沈振宗,字幼丹,又字翰宇
晚清改革拉开序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九月初四,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朱家宝计划吉林省创建检验学习所。推行新式的“检验吏”取代仵作。检验吏学堂学制一年,参照外国专科教育,“招收二十岁以上聪颖子弟入学,除《洗冤集录》外,还要学习生理、解剖等学”,毕业后分派各州县,承当”检验吏”取代仵作。检验吏脱离贱籍,“照刑科书吏一体出身”。
大明提刑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