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皇帝为了清查土地,和群臣的斗争数不胜数。
朱祁玉年年都会下诏令不许高官勋贵霸占民田。一旦朝廷国库空虚,不敷用度,第一个削减的便是宗室勋贵的经费,不发放粮食布帛等实物,而是改为发放大幅度贬值的大明宝钞。当然也不是完全发放大明宝钞,一般是七三开或者六四开,总之就是变相削减他们的俸禄。
历史上朱祁镇夺门之变靠的就是一干勋贵,所以在他统治时期土地兼并愈发严重,他不便出面阻止。此后宪宗孝宗武宗等皇帝,都借助宦官集团的力量,在努力地抑制兼并,但是收效都不大。凡是主张清查田地的,一律被斥为奸臣。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武宗年间的内阁大学士焦芳。
正德初,户部尚书韩文言会计不足。群臣认为理财无奇术,唯劝上节俭。芳知左右有窃听者,大言曰:“庶民家尚需用度,况县官耶?该云‘无钱捡故纸’。今天下逋租匿税何限,不是检索,而但云损上何也?”
史书或许是希望通过如此描写来贬低焦芳,但是不可否认焦芳所言为实。而其他臣子的建议是劝上节俭。还是那句话,天子用度虽然多,但是很多是刚性开支,削减不了。天下田亩减少四百万顷,皇帝一人再节俭又能够如何。
焦芳的表态为他日后晋升奠定了基础,不久就被擢为吏部尚书。虽然焦芳荣登权位,只不过由此与一干文官站在了对立面,只能够投靠宦官集团,沦为阉党,死后更是被列在阉党传内。武宗折腾这么久,成效寥寥,死后骂名堆成了山,可惜可叹。
清查土地与人口在历朝历代都是大事,成功者有之,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宇文融括地,明朝张居正改革。但是更多时候是失败的例子,有时即便是开国君王去清查土地,也遭遇不小的挫折,比如光武帝时期的度田。
严重者如前燕清查隐户隐田,导致河北大族与前燕政权离心离德,前秦得以轻而易举地吞并关东地区,统一北方。
对于封建农业王朝而言,田租是最为重要的税收来源。如此重要的问题,谁都知道干系甚大,但是因为牵连甚广,有些时候还要将刀口对准自己,很多皇帝没有这个胆魄下手,于是乎问题日积月累,逐渐变得不可收拾。只能够通过农民战争进行全面的洗牌,然后就是屠龙者变成恶龙的老套路。
所谓王朝周期律,就是如此。
朱见济继位不久,就瞄准了这个问题。自然不指望一次性解决,更多的其实是一种表态,免得那些高官勋贵们愈发肆虐,全无忌惮。
新皇登基,几乎每个皇帝都会动手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往往收个几千上万顷土地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就好像警察局局长换人之后,往往会有“功劳”自己送上门,差不多的道理。
底下人也明白这一点,考试内容传出去之后,就有户部给事中上书请求清查全国土地,朱见济顺水推舟,让两京十三省的监察御史下去巡查此事。
看着好像声势浩大,但是结果朱见济心知肚明,对此不抱有太高的期望。
这些日子,还有一件事情比较重要,或者说最为重要。春分已过,北方还是寒风凛冽,没有一丝转暖的迹象。古代不曾有温室大棚,也没有地膜,都是看天吃饭。寒气逼人,今年的收成势必受到影响。许多小麦遭受如此低温,怕是要冻死不少。
讲真,最近一直用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 安卓苹果均可。】
朱见济每日都会收到多则数十封,少的也有十几封奏章,都是关于春寒危害农业的。
这老天爷不转暖,朱见济又有什么办法,整日祈祷素食,这天象也不见改变。老百姓信天人感应那一套,天象不改,不是有昏君,就是有奸臣,要不就是权阉外戚乱政。
不得已,朱见济下了一篇敕令,表示如今天象有异是自己的问题,百官也需要反思自身。同时命在京在外文武衙门对朝事畅所欲言。其实就是罪己令,朱见济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登基不过三个月,竟然就要发布罪己令。
景泰太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