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说的也说了,何林静不再多言,任由侍卫将自己带走。
朱见济默默注视着何林静远去,好像失去了什么,心里空落落得。
“天子年幼,难免喜好声色玩好之物,小人由此有机可乘,为祸不小。诸位爱卿须是尽心看护,勉力尽责才是。”吴氏又道。
满朝大臣纷纷答应道:“臣等领命。”
“日后一应政事,天子审阅之后送入后宫中来,若是有纰漏的哀家也可帮着看看。”
朱见济闭上了双眼,好狠呀!原本是私底下的傀儡,这下好了,直接成明面上的傀儡了。
不过吴氏插手外朝政事,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文官们可不愿意让后宫干政,后宫干政往往引入外戚,这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明朝的朝堂上就不应该有外戚的位置。
“先帝有命,百官议事不决者交由两宫太后处置。”吏部尚书王文道,引得一片低声应和与窃窃私语。
吴氏脸面有些挂不住,只是也不好说自己打算垂帘听政。毕竟从朱元章建国开始明朝就没有名义上垂帘听政的太后,她根本没有这个威望垂帘听政。强如张太皇太后在朱祁镇幼年时是真正的统治者,但是也不敢直接干预政事,而是以三杨辅政。
朱见济出面为她解围道:“无碍,皇祖母圣德无双,深明大义。日后朝中军国重事,朕都会入宫禀明皇祖母,得允之后才实行。”
朱见济参与其中,那就是朱见济自己放权,是孝行的体现。若是不然,那就是后宫干政越礼。
朱见济这般说,吴氏认为朱见济认清了现状,也不逼压太过,退了一步道:“哀家也无甚可教你的,无非爱民勤俭而已。百姓爱戴君上,以能安之。古帝王保有天下,垂裕子孙,令闻长世千载之下,人犹仰慕,亦惟能安民耳。国家恒轻摇薄赋,以存恤为务,庶几为民父母之道。”
朱见济拜道:“孙儿受教,日后必定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苦为苦。”
一场政治风波,由此得到了堪称完美的结局。当然,如果不算何林静流放南京的话,确实是如此。
景泰太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