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先生,敢问你为什么能对东北的辫子军如此了解?这些资料你都是从哪里得来的?”
最先开口的是李岩,语气很尊重。作为一个文人,还是整天被一群武将包围的文人,他对和自己一样有才的顾炎武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之感。
顾炎武想明白了蔡沭的打算,知道这些人是把这封信当做自己亲手写的了,便也故弄玄虚的说道:“在下以前读过书,也当过兵,见过也听过满人,便研究过一些时间,希望陛下能够重视。”
这时,李自成开口问道:“顾先生,你在这封信里说辫子兵很强,这点朕明白,可是为什么你能够笃定朕打不过辫子兵?还有你在这封信里所说的八旗制度的优势又是什么?”
李自成指着信上的一段,上面竟然模拟了吴三桂投降满清后,大顺军和辫子军决战的大致过程,甚至在最后预演了大顺会如何被辫子军打败。
一开始看时,李自成以为这是在胡说八道,但是越到后面,他脸色就越难看,他也知道这封信的重量不一般。
因为在此之前,他以为天下最了解大顺军队的人是自己这个缔造者,但看了这封信之后,他发现,最了解大顺的竟然是面前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书生——顾炎武。
如果这个人落在别人手里,绝对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不过眼下他更想知道的是,既然里面对于大顺军队的描述如此符合实际,那么对于辫子军的描述是否也一样符合实际呢?
如果自己的猜测是真的,那么,这人可真的是,大才了。自己撞大运了。
顾炎武现在还没有看出李自成的想法,听到问题,第一想到的还是完成之前和蔡沭的目标,规劝李自成注意吴三桂和辽东,防止鹬蚌相争,被满清渔翁得利的情况发生。
作为未来的大儒,顾炎武回忆着以前和蔡沭相处时听到的话,很快,打好附稿,侃侃而谈道:
“根据在下研究,八旗兵和大明,大顺军队相比,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点。
其一,就是军队始终有固定的人数。
八旗制度的灵魂在于战斗时全民皆兵,务农时全兵皆民。在不打仗时,所有八旗子弟都是农民,从事渔猎和耕种。
在发生战争时,每家每户出一人作战,如果父亲战死了儿子就继续上,如果大哥牺牲了弟弟就会代替他。
这保证了一支军队永远都有满编的人数。不会出现如同咱们这般大规模喝兵血,吃空饷导致战斗时人数明显不足的情况。
其二,八旗子弟的战斗力极强。
自从贼酋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屡屡以少胜多破我军队。很多人都以为全民皆兵就是全兵皆民,很早以前就淘汰了制度,但满洲的八旗制度并不同。
满洲人向来以渔猎为主,身体强健,即便因为需要务农,而没有像咱们的军队一样长期处于训练状态,可因为八旗制度规定父死子继,兄亡弟征。
试想一下,作为一个父亲,一个大哥,如果你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弟弟上战场。那么你就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让自己在战场上活下去,才能保护自己的亲人不被迫加入战争行列。
被迫的训练和主动的锻炼效果是不同的。
可以说,八旗制度是将整个满人绑架在战车上,一路向前冲,不进则退,不生则死,这种思想和制度使得八旗子弟作战异常凶猛。
其三,那就是打仗成本低。
最近这些年,大明的天气越来越冷了,北方年年饥荒,国库亏空,没有钱粮发动大规模战争。
可是换而言之,东北那边都快变成寸草不生的极寒之地,为何满人却能连年征战不休。
全都是因为八旗兵自备干粮马匹,而且家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在外征战的家人安全,往往会配备最好的兵械和充足的干粮。
古人言,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话对于天下的母亲都适用。
自备物资极大地降低了多尔衮发动战争的成本。甚至满人凭借穷苦的东北之地,却能给归降的汉人发比大明更多的军饷。”
我在南明做首辅的那几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