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了子晋峰的守道,李守义一行人,便在太子沟中开饭,怕暴露行踪,不敢开火,便吃一些预备好的干粮充饥。
松云子挺有意思的,觉得便宜占大了不好意思,索摸全身,唯一能拿出手的,便是李淳风所赠的《乙巳占》。
李守义也不是白占便宜的人,也回了一葫芦清冽的好酒。天寒地冻,喝点酒不仅能暖身子,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
而松云子虽然不是在太室山拜入道门,但青城山玉清一脉的嫡传子弟,对一些古老的典故,还是很了解的。就比如说子晋峰,姬晋随浮丘公于此修道之事。
故事并不稀奇,眼下左右人等,即便从前不知道,现在也知道了。可松云子却提了两个奇怪的问题,引得众人纷纷陷入沉思。
第一,周灵王在位期间,诸侯争霸,发生了“弭兵会盟”,晋、楚两国为共同霸主,周天子的威望再一次被削弱。
站在君王的角度,巩固周王室的江山,保证国祚的传承,才是第一位。他为什么要把嫡长子,太子晋送到太室山跟随浮丘公修道呢?
就是再信道崇佛的天子,也不会把国本压在一个道士身上。周灵王不是傻子,他会不清楚太子该干什么吗?
第二,既然周灵王清楚,那他便是看中了浮丘公的身份。他是一名地仙,且是一名善于炼丹的方士。
子晋拜师,及浮丘公善炼丹之事,皆在《列仙传》及《道门密藏》中有所记载。
众所周知,在周朝方士是官,掌王城四方采地的狱讼,派别号方仙道,借着信奉巫祖为名,开始进行驱鬼辟邪。对外更宣称,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
李守义是皇族出身,他应是诸人中清楚的。天子向臣子们索要东西,那就是砸锅卖铁,倾尽所有也得办到,所以他派太子晋到太室山,绝对不是为了丹药。
传闻,周灵王一生最崇敬之人,便是周穆王。也时常教导儿子、兄弟们,以穆王为榜样,中兴大周,重匡天下。
而穆王之所以,能就那样的功绩,据说亦是得了方士们的相助,比如征伐徐国之时,在造父的协助下日驰千里返回救乱。
如此推算,周灵王定然希望,太子晋可以成为一名方士,学习异术,为将来继位做准备,改变王室日渐衰微的状况。
可惜,天不假年,太子晋还为学有所臣,十七岁便夭折了。周灵王倍受打击,深以为怀,且在临终之际,还言梦见太子骑着白鹤来迎接他。
松云子瞧向李守义,又问道:“小师弟,你是天家子弟,博闻强记,家学渊源。可知道王子登仙之说?”
道家是国教,《列仙传》虽然在民间是禁书,但宫中还是有的。至于它为什么成为禁书,那便是提倡的思想,太过反动。
书中认为修道成仙是不论身份高低的,经过一定的修炼或有了某种机遇,人人都可脱胎换骨、超凡飞升。无论贵贱,从帝王至乞丐都有得道成仙的可能。
在君权神授的背景下,甭管是问道求仙,还是生活处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是正理,提倡平等,无疑是找不自在。
至于王子登仙之说,便是说:太子晋其实并未死,而是被其师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
三十余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
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随后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
反正甭管是太子晋在十七岁之前在这修道,还是假死托身,真的去修道了,子晋峰的命名,皆因为他。而松云子饶了这么大个弯子,便是想说周灵王的偶像-周穆王伐徐之事。
《尸子》谓:“徐偃王有筋而无骨。”
《博物志》又谓:“徐君宫人有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孤独母有犬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来归。孤独母以为异,覆暖之,遂孵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
锦唐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