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之我是关兴第一百二十章孙曹交兵,正当其时
吴军的人员则包括:
孙权,41岁,吴王,先坐镇彭蠡水,后移驻江夏山。
吕范,年龄不详,前将军,领丹杨太守,假节,率军驻守洞口。
朱桓,46岁,裨将军,濡须督,率军镇守濡须。
诸葛瑾,49岁,左将军,领南郡太守,假节,公安督,率军救援。
贺齐,年龄不详,安东将军,领新都太守,驻军新市,后支援洞口。
孙韶,35岁,扬威将军,领广陵太守,随吕范驻守洞口。
孙奂,28岁,扬武中郎将,领江夏太守,夏口督,驻军夏口。
徐盛,年龄不详,建武将军,领庐江太守,随吕范驻守洞口。
全琮,25岁,偏将军,随吕范驻守洞口。
骆统,30岁,偏将军,随朱桓镇守濡须。
蒋壹,年龄官职不详,蒋钦之子,驻军具体位置不明。
吾粲,年龄不详,参军校尉,随吕范驻守洞口。
周邵,年龄不详,骑都尉,周泰之子,随朱桓镇守濡须。
孙朗,年龄不详,定武中郎将,孙坚庶子,随吕范驻守洞口。
孙盛,年龄官职不详,率军镇守江陵中洲。
杨粲,年龄官职不详,率军救援江陵。
严圭,年龄官职不详,随朱桓镇守濡须。
黄渊,年龄官职不详,随吕范驻守洞口。
其余胡综、徐详、陈修、丁奉都有陪同孙权出征。
人数方面,洞口吕范督五军,再加上后来的贺齐,兵力应该有四万左右。
濡须的朱桓在分兵救羡溪后依然有五千人守城,加上骆统周邵带的是凌统和周泰的部曲,这一路人数至少上万,而且战斗力很强,加上夏口的孙奂以及孙权自己带的本队。
吴军的参战人数虽然远少于魏军,但也应该有十万人的样子。
中路的阵容是曹魏大军中最弱的,其中曹泰是曹仁的儿子,常凋、诸葛虔只平常,实力不明,能排的上号的只有曹仁和蒋济。
而蒋济虽然文武双全,但也是初次领兵。不过曹丕这样安排自然有其道理,那便是因为中路的主将曹仁是当时的曹魏的头号将领,曹丕对他自然完全放心。
而且这一路作为袭击方,也不可能清点大批人马大摇大摆地打过来,用宿将曹仁率领数万人马攻击主力不在的濡须正好合适。
濡须是孙吴在长江以北巢湖以南的军事重镇,是孙吴北伐的重要节点,孙权历次进攻合肥都要从这里经过。
如果拔掉濡须这个据点,吴国的进攻能力将被大大削弱。
曹操在赤壁之战后曾经三征濡须,除了最后一次拿下了居巢县,其余两次都无功而返。
孙权听说魏军东路统帅张辽沿水路到达海陵时,内心很惊恐,告戒东路各将领:“张辽虽然身体有病,但是依然不好对付,要小心谨慎。”
曹真面对长江驻军在洞浦口,上表自荐:“愿率领精锐部队像勐虎一样扑向江南,打败敌人,获取资财,此事必定胜利告捷;如果臣下死于敌手,不必顾念臣下。”
为了对抗曹真,吕范也督率徐盛、全琮、孙韶等部兵马,在洞口以水师抵御曹真等人。吕范作为统帅被升为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
然而天助曹魏,一场大风直接将吕范的水军打散,船上兵卒溺水死者数千,甚至不少船只直接被吹到了曹魏大营。
曹真见此,立即命臧霸、王凌出击,斩杀俘获吴军很多人并缴获了许多船只。
吴军因此伤亡惨重,吴将徐盛聚集残兵,与曹真隔江对峙。当时徐盛兵少,于是曹真命令将士乘船攻击徐盛,结果徐盛以少御多,魏军无法取胜,双方只得各自退兵。
当时那些还存在的大船,落水未死的兵卒攀附着船舷大声呼救,船上的官兵都怕人多使船倾覆,都用戈矛刺击水中兵卒,不让他们上船。
蜀汉之我是关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