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凤韶等人对齐黄把持朝政不满,虽然与方孝孺亲近,却并非方党——方孝孺更没有这个能力组建属于自己的党羽。
之所以走的近,基本都是因为在朝堂上他们属于边缘人员,方孝孺在建文朝三驾马车中,也属于边缘马车,因此有些同病相怜。
曾凤韶这种监察御史,昨日里御前弹劾,还是他平生第一次面对面与皇帝奏对,兴奋的一夜没有睡着。
其他也都大多如此,因此说起昨日的事来,很是激动,连平日里沉默寡言的王艮今天也是脸色潮红,因为插不上嘴,只能冲着王凡行礼,敬佩他昨日能够仗义执言。
说完昨日大家一起做的事,高翔又把朝中今日的动向给王凡说了一遍。
大明第一八卦的好处还是有的,比如高翔并不知道王凡和吴亮商议的事,却凭着搜集来的这些朝中信息,得出此事绝对会“雷声大雨点小”的过去了。
甚至有些悲哀的说黄公不会因此问责,张杰只怕也顶多是罚些俸禄了事。
众人又唉声叹气起来,曾凤韶则斗志高昂的表示,小天师没事便可,与朝中不正之风做斗争,不是一时一日能够解决的,守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又主动说笑,问王凡要不要弃道从文,他们这些人全都是进士不说,王艮更是乡试的解元,殿试的榜眼,有他在,教出个状元弟子也不是难事。
王凡则笑骂道:“我把你们当知己,你们却想当我老师,姓曾的当真是不当人子。”
闹闹腾腾一番,众人又觉得王凡劫后余生,真是再好不过,谁都很默契的没有问,王凡那燕王密探的小册子到底是不是真的。
对于王凡的真实身份,他们心里多少也都有些底。
但这件事皇帝都没有定性——看起来也多半不会定性,他们这些做臣子的也不好胡乱猜测。
更何况,他们与王凡结交,并非是因为他小天师的身份,而是因为他这个人。
甚至昨晚曾凤韶和高翔还争论过,认为就算自己认识的小天师真的叫王凡,那也是没有本事怂恿湘王造反的,加之王凡能够为了救母卖身,这是可以上二十四孝的典范了,历来为儒家弟子所推崇,这样一个有孝心的人,岂能是大奸大恶之辈?
王凡能够带着他们直言面圣,更把黄子澄辩的哑口无言,昏死过去,大大的鼓舞了他们的斗志。
他们这些年轻一辈的官员,对于削藩上面,与朝廷,或者说与齐黄二人,甚至是皇帝,有着截然不同的政见。
他们主张徐徐图之,大明的藩王和汉朝的藩王有本质的不同,大明的藩王没有实际的封国,所镇之地的税收、政务,甚至军务,全都由当地的衙门所管。
藩王府中的用度和卫队军士的粮饷、武器被服也全都由朝廷提供。
就算是汉武帝的推恩令,也是不合适大明现在的藩王的。
只是因为年轻没有太多的经验,这群人分析的倒是头头是道,可解决办法却没有提供,只是说徐徐图之便可。
再加上人微言轻,朱允炆也只是看了一眼就扔在一旁,没有任何的下文,反而采取了火急火燎削藩的政策。
是以,在这一点上,曾凤韶这些年轻的官员们私下里颇有微词。
而在对付湘王的手段上,朝廷采取的是让士兵乔装打扮搞突袭,这等事情与儒家做事光明正大截然相反。
曾凤韶等人全都是正经的儒学子弟,坚定的认为对于叛乱要行王者之师,以王道制不道,方才是治国之本。
可是朝廷在对付湘王这件事上,一没有行王道,二太过不计宗室之亲,与儒家提倡的正、孝所违。
虽然湘王最终还是反了,纵然大逆不道,可正是因为朝廷不正在先,方才引起不正的结果。
若是能够以正对之,湘王岂能谋反?
也正因为他们的这些态度,所以不光齐泰黄子澄不待见他们,连朱允炆看到他们也有些心烦,认为这些人阻碍了自己创建唐宗汉武的功绩。
大明公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