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将军抬爱,小道童和诸葛丞相相比,那可真是萤虫之光岂敢与日月争辉。这等话,切莫再说。”
王凡吓了一跳,赶忙止住这帮人的吹嘘,诸葛亮可是他最尊敬的历史人物之一。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更是他写在书签里的座右铭。
面上虽然惶恐,可是能被人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心里还是有些得意自豪的。
诸葛亮乃是武庙十哲之一,更是历朝历代儒家士大夫们心中立志学习的榜样,刘知府等人见王凡如此惶恐,心中略微消气:“你小子还算有点自知之明!”
但厌恶之心却更增三分:“这等粗鄙道童,也敢和诸葛公作比!”
尤其是商师爷,更是把王凡恨的牙痒痒:“要说谁是王爷的诸葛亮,那也得是我,哪里轮到你一个小小道童张牙舞爪!”
只是湘王看起来对这道童极其尊重,王凡的话也暂时没有继续攻击他们,几人只能暂时隐忍。
待众武将通过喧嚣满足了自己的心理安慰后,慢慢的静了下来。
王凡方才收起惶恐,恢复原本淡然,转头看向刘知府等人,特别的向商师爷看了一眼。
他不是瞎子,岂能看不出对方眼中那毫不掩饰的厌恶?
尤其是商师爷怨恨的眼神更是让他清楚,自己和这位同行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是不死不休绝无任何回旋余地的局面。
商师爷与自己的战略意图向左,让王凡想起了一个词:“党争”。
朋党之争,自先秦开始,历来都是封建王朝的标配。
用古龙的话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王凡曾专门研究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党争史,从春秋战国到清朝,千余年来,历代封建王朝出现的大规模党争不下于六十多次。
比较著名的有东汉“党锢之争”、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新旧党争”、以及明朝中末期的“东林党争”。
规模同样极大,但并不是很多人知道的更多,比如唐朝引发“甘露之变”的“牛李党争”等。
党争之所以会出现,原因很多,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利益不同、诉求不同,由此而体现到台面上的,则是以舆论场上的立场对立为主体表现。
面对应对外敌,是战是和,可以引起党争。
面对内部施政,是改革是守旧,可以引起党争。
或因为双方,一出身世家,一出身寒门,也可以引起党争。
王凡曾将历史上这六十多次历朝历代的党争深入研究之后,明白一个道理:一旦被卷入党争,千万不要心存任何妥协之念,产生与对手化干戈为玉帛的念头。
但凡是在党争中有这种念头的人,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就是家破人亡,身败名裂。
只有将对手赶尽杀绝,方才是对对方最大的敬意,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如今湘王虽然不是皇帝,但自己和荆州文官之间,已然符合了党争的矛盾基础:
他们是儒家,自己是道家。
他们是世家,自己是贫民。
他们主张先降再议,自己主张一战到底。
多年研究历史读来的经验不断在王凡脑海里提醒:切不可因为初次见面就心慈手软,如若不然,死的就是你王凡!
因此,待荆州武将潜意识里全都站在自己这边后,王凡将刚刚的杀招直接掀开:“诸位将军说的没错,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孙刘有长江之险,我们也有长江之险。孙刘兵少粮寡,咱们也兵少粮寡。甚至于孙权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前夕,江东的文臣们还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呢!”
话音一落,武将们一片哗然:居然还有这等事!
说书的先生为了多得赏钱,讲到赤壁之战时,基本只围绕武将比斗,周瑜、诸葛、曹操等人斗智这些环节。
因为这些环节,大家爱听。
大明公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