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得此明悟李菩提既脱醉梦。
脱醉于清还梦于明。
离痴于醒祛随于定。
扑一感时已回楼座。
眼前吕洞宾一手撑首一手端饮。
见李菩提明悟而归笑问,“贫道这酒何如?”
李菩提然道,“真人这酒为黄酒偏生混浊实乃玄妙。”
却为这酒玄就玄在混妙就妙在浊。
修道者修的是己身清明洁净。
不为外物所滞不为凡尘所染。
求得一精纯留得一干净。
了却因果种种圆满心中诸念。
李菩提亦然,以灵宝之道悟得斩三身之法,将己身因果凡念二心一一斩出,使得己身得以清净全心大道。
吕洞宾亦然,其明了世人所谓的天遁剑法,断去抹消心中无明烦恼嗔怒贪欲。
这杯酒。
以黄酒为吕洞宾自身纯阳大道。
以混浊染于其中掺在其内。
正如处于高处往往忽略低处,到达终点往往忘记始点,超凡脱俗往往失去感动。
一杯混浊迎头浇下再体大道。
有时退后一步方可向前。
实含道家至理。
以登纯阳之心复行虚柔之道。
这杯酒足见吕洞宾道行之高。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
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几句也于第六章中出现过,作者觉得很合意思便再现一次,也为前后呼应一下啦,将终字改回尽字。
当时为凡人得老子传金丹大道一终字,显历经考验而得方知得道不易。
如今登为金仙已达顶峰渴求更进一步突破升华而还为一尽字,方知极致而求超脱。
嗯,才不是水字数。)
故而此酒。
混得一玄浊得一妙。
言归正传,正如太上亦非无情。
而为忘情。
得情而忘情。
可见吕洞宾能悟此心已有几分混元之妙。
李菩提与吕洞宾又接连畅饮。
还是那混浊黄酒不过已经失去效果。
却为以混冲元以浊对清。
只有第一次有效,之后这酒虽对凡人称神仙人称灵,但对李菩提吕洞宾这种道行却只能做一饮品。
再论及那粒黄粱米。
此时李菩提经入其中以探得其本质。
黄粱米。
黄粱,米。
黄粱为虚梦,米为其表本。
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两句源于唐·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这里只是借用前两句的意思。)
正符合混元之道,种道得果。
故能引导行道混元。
配合黄粱以虚幻演化,仿若混元开花结果。
对前路进行一次尝试。
实为明心悟道之宝。
再见这宝好似,得道而开花。
却是虚幻之花无法得实际之果。
乃因其无有根
为无根之花。
无根花。
好似人。
凡花无根,则亦无心。
心生若梦,浮事三千。
如痴如醉,真假难言。
无有高低,未分远近。
不见其全,沉寂得失。
若无生有,仿有生无。
故而无有动静黑白,阴阳自然。
法慧地道悟天,无根方能幻于道。
李菩提与吕洞宾饮罢。
西游之灵台方寸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