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也只是停止发行新的宝钞而已,国家并没有禁止宝钞的流通使用。因为市场上还有大量的宝钞,所以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因此从正统皇帝开始,宝钞仍然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在商品领域流通。国家也经常使用宝钞来支付王公大臣的俸禄,或者作为赏赐外国使臣的奖品。这一时期宝钞流通的特点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流通规模较小,但仍苟延残喘。
宝钞从兴盛,一直到最后的衰亡,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准备金,币值不坚挺。
政府发行货币,为了保持币值的坚挺,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第一凭借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第二,与白银或者黄金等贵金属挂钩。很显然大明宝钞属于前一种,明朝政府并没有为发行的货币准备相应地准备金,完全凭借政府信用作为担保。
这么做的话,如果政府制定科学的经济政策,能够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倒还好,倒也能保证币值坚挺。但是很显然明朝政府不具备这种能力,这点可以从他们采取的很多措施看出来。
比如,明初强制老百姓把金银兑换成宝钞,却不提供宝钞对金银的兑换,非常具有掠夺性。长久下去,政府就失去了公信力,也就不能为宝钞币值的坚挺提供保障。
原因其二便是国家随意发行,贬值速度快。
明朝政府把宝钞当作掠夺财富的工具,为了迅速的积累财富,大量发行宝钞,却丝毫没有意识到滥发货币可能会造成的危害。
明朝政府发行宝钞有两个依据,第一个是原料的总量,第二个是工匠的生产能力。宝钞印制需要的主要材料是桑皮纸,然后需要专业的工匠进行长久制作。如果原料充足,工匠生产能力有保证,明政府一般不会停止宝钞的印制。朱元璋时期唯一一次暂停发行宝钞的原因,就是因为体恤工匠,为了让工匠休息。而在这种高密度的生产下,明朝究竟发行了多少宝钞就可想而知了。
这么大规模的发行,造成的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宝钞大幅度地贬值。根据记载,成化年间“每钞千贯止值银四五钱”,对比宝钞发行之初一贯宝钞折合一两白银的比价,百年间贬值幅度竟然高达千倍。
这么一来,最终深受其害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觉得自己手里面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为了财产的保值,他们索性放弃了手中的宝钞,寻求更加具有保值功能的替代货币。在这种趋势之下,宝钞被遗弃也就不足为怪了。
重生之大明武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