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年底,天气渐寒。
京城的冬天格外寒冷,陆恒裹了裹羽绒服,让自己更暖和。
今天温度已经到了零下几度,作为南方人的陆恒很不习惯。
心里想着下次经验值充足,要不要给自己进化出抗寒体质。
胡思乱想着,杨明已经回到办公室。
陆恒站起身说道:“老师。”
“嗯,找你谈一些事,还有几天学术会议就要召开了,你做好准备了吗?”杨明脱掉外套随意地问道。
发言稿都交上去了,陆恒也没什么可准备的。
他点头道:“就等着上面审核通过,老师我的发言稿有没有问题?”
“这次也要说这件事,基本没太大问题,待会我把修改意见发给你。”杨明输入密码打开电脑,调出一份文件开始打印。
随后将打印好的文档交给陆恒。
说道:“这是这次国内参加会议的院士名单,你先提前熟悉,后面我也会介绍你和他们认识。”
陆恒接过文档,快速浏览一遍,随后放回桌面。
杨明愣了愣,疑惑道:“你记下来了?”
陆恒点头。
杨明先前还不清楚陆恒惊人的记忆能力,惊诧道:“真记住了?没有提前做功课?这可是三十多位院士详细履历,数万字!”
“嗯!”陆恒肯定地答道。
有生物芯片在,陆恒记录数亿基因序列都轻轻松松,更何况一些简历。
杨明不敢想象真有人记忆力会这么厉害。
他算是夏国顶尖的一批科学家,这辈子见过的天才人物太多了。
能成为院士,杨明本身也比较聪慧,年轻时看书也能快速记忆,但和陆恒完全没法比。
杨明拿起打印资料,询问道:“你说说傅琰东院士的介绍。”
“傅院士是大豆遗传育种学家,在这个行业奋斗一甲子岁月,为的就是‘让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打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
陆恒巴拉巴拉说了许多,和打印资料分毫不差。
“陈文福呢?”
“陈院士是水稻专家,在夏国水稻界,曾有‘南有袁老,北有陈老’之说...。”
又是一大段简介被陆恒“背诵”出来。
杨明又考校了几人,陆恒全都答上来了。
“后生可畏啊!难怪你几个项目都完成得又快又好。”杨明感慨一句。
陆恒腼腆的笑了笑。
其他人安装上生物芯片,其实也能做到过目不忘。
只不过短期内生物芯片都没有可能推广,这是人体基因改造非常困难,陆恒也是借助系统便利,才能实现。
“看了名单后,有什么感想?”杨明问。
“生物领域各行各业的院士都参加这次学术会议,学生有些惶恐。”陆恒说道。
这可不是说假话,而是真实感受。
上辈子没接触夏国顶尖学术圈,没有感受过这种压力。
现在可不一样,这么多专家过来,都是为了学习新东西。
“也不用过于紧张,前些日子大家从你递交的方案,就知道你了,你的论文登上《自然》期刊,他们又了解到水稻项目的进展,这才让他们都迫不及待想要过来取经。”
“大家只是想和你交流,到时候你懂的就说,不懂的就听便好。”杨明宽慰道。
随后杨明开始详细介绍这些院士的研究方向,每次都会说说对方的性格,在那个单位。
还不时说基因编辑国家级实验室比他们的实验室好的多。
听了一会陆恒就反应过来了。
老师这是怕他被这些人,将他挖走。
提前打预防针呢。
和这些专家见面,对方肯定也会想挖他。
杨明不止一次提到,基因编辑国家级实验室,人太少,项目也不多。
我的生物科技有升级面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