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那位女同学,你可知晓?”
那位身材窈窕的女子站了起来,摇摇头道:“学生不知。”
王先生道:“这,其实是咱们徐州特产的农作物,也是你们大多数人日常主食,平原粟!”
说罢,王先生摇了摇头,道:“读书人怎得学了一身学问,却五谷不分?”
那窈窕女子红着脸道:“先生,我们读书人,读的是圣贤书,学的是治世安邦之道,如何需要去辨认五谷?我们又不是那佃户!”
王先生面色一变,原本和善的面庞此刻变得严肃而又不满起来,负手道:“你不识五谷,如何能知农事?”
“安邦治世,民以食为天!你连五谷都不分,说什么学了圣贤书便知天下事?可笑!”
女生一听,脸上开始变得五颜六色起来,大户人家出身的她,哪里听过这等激励的言辞?
当即也不管了,掩面就出了教室。
王先生见此,无奈地摇了摇头,说:“尔等皆听着,连农事都不知,如何能知晓民生?空谈治国,何以大兴?”
孟云此刻对王先生,已经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是有来自现代的见识,有马克思老人家的熏陶,深知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但这位强调农事的王晨旭,何尝不是有这样的大局观?
王先生显然是不知自己在孟云心中引起的震撼了,接着道:“我们徐州的平原粟,年平均亩产最高不过石!”
孟云暗自点了点头,秦汉一石二十七斤,石大约二百五十斤,已经算是不错了。
王先生:“你们皆是大户人家子弟,大概是不懂这个产量,对于当今我们大秦,是远远不够的!”
“这还是在我徐州,这等丰饶之地!平原粟一年两收,方有此结果。若是在西凉一带,那里的粮食产量将远远不及!”
“先生,那么这平原粟,是否有改进的地方?”
这时,一个声音响起,打断了王晨旭的叙说,正是孟云。但王晨旭没有丝毫不满,反而笑意盈盈地看着孟云。
王晨旭道:“好问题!”
“我致力于粮食作物研究二十年,我发现,在楚州汉江一带,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作草麻粟的粮食作物,生产周期格外快!在汉江附近,这种草麻粟一年可以有四收甚至五收,但可惜的是这种草麻粟的粟米体积小,味道差,当地人并不将其作为主要粮食!”
王晨旭接着拿出了一株略小黑色的穗,说道:“这边是草麻粟!”
“但经过我的培养,如果将我们徐州平原粟与草麻粟,一起培养,二者将可能产生出新的品种!”
“大家请看,”接着王晨旭拿出了一株颜色略深的穗,“这种在二者共同培养下诞生的新粟,我成为草原粟。吸收了二者共同的有点,可以做到一年三收,年产量大概在十一石左右!”
“只是略有不足的是,其成活率较低,在平原粟与草麻粟共同培育的田地里,出现这种草原粟的几率非常低。”
“但不管如何,这将是一大新的进步,将意味着,我们粮食问题的有效解决!”
台下的其他学生,听得晕乎乎的。
孟云看着这位略胖,五短身材的先生,此刻眼睛却恨不得放出了光,哪里五短了,分明是伟人!
他所做的,不就是另一个世界的杂交水稻?
他所做的,不就是解决另一个世界无数人生存的问题?
其他人可能不懂,但孟云清楚,这位格物研究农家的先生,他将最有可能推进这个世界的进步!
很快,这堂课结束了。
书院的那块暮鼓,甫一敲响,学生们便恨不得长了翅膀今早离去。
王晨旭看着一个个急匆匆离开自己课堂的学生,面色透出了无奈。
这不是第一波如此的学生了。
书院虽然开创延续至今,已有五百年,被认作是超然于世的存在,在于它是帝皇取士之道。
一直以来,最受欢迎的都是经学、治世和兵策几门课程,自己这格物,还研究的是学子最为不屑地农家之物,如何能招人喜欢?
修行从创业开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