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普通的火铳,长约一尺半(三尺约一米),但是挺重的,一人操作起来若非力士较为麻烦,而这正是现在神机营猎装的制式火铳。
周寿介绍了一下:“当年于尚书带领的京师保卫战中,火铳大显神威,让瓦剌人的骑兵难以近身,射程足有四百尺。”
这种火铳在当年的京师保卫战中大范围的被使用,但是现在和十来年前的火器几乎完全一模一样没有改进,因为大家都觉得够用了。
说道京师保卫战,朱见深就看了一眼于谦,于谦点点头:“火铳威力确实巨大。”
“现在列装神机营的火铳有多少?”
“京营外加边军达两万五千余。”
数量确实是非常巨大,能在这个年代的生产工艺下生产出这么多的火铳,投入必然是不少。
周寿接着说:“得益于大人曾经的部署,制造局在制造火铳上的资金充足。”
于谦打赢京师保卫战见识火器威力,自然多投入了些。
“微臣和兵部的几位经过计算,边军和京营共有两万五千只火铳应该是足够用了。”
朱见深点了点头,看向了另外一边次品的火铳,这年代次品率还是高了些,好在火铳的主要材料可以回炉重造。
“除了普通的火铳,还有三眼铳,四眼铳,可以多发射击。”周寿继续给朱见深介绍着。
半天看下来朱见深就大致了解了这个时代的制造水平和能力。
落后的制造技术,低效的流程,很大程度上依托于工匠技术的合格率。
京师的制造局都这样了,各地还有边军的估计好不到哪里去。
朱见深对着周寿问:“舅舅,你觉得火铳这类火器对比起弓箭这样的兵器,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威力大。”周寿几乎没有犹豫的回答。
“夫子,你觉得呢?”朱见深又问于谦。
于谦却笑着摇摇头:“火器威力虽然大,射程也远,但是超出百尺范围之后,火器的准度低威力也极具降低,京师保卫战的时候依托于城墙优势,以及齐射之威才有奇效,当年永乐皇帝靖难之时,南北两军交战,南军有藤盾或甲胄加身的将士,火铳的杀伤力就会大大减少。”
朱见深顺着于谦的话说:“所以其实火器最大的好处是,简单,便宜。”
周寿呆呆的看着朱见深,这两个字好像和火器怎么都搭不上边吧。
钢铁洪流新大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