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出自学宫的这批官员里面,他们之所以能得到皇帝陛下的信任和倚重。
无非是他们有着最纯粹的那颗为帝国为帝国百姓办事的决心,没有天下世家那般只为谋取利益的野心。
包括哪些朝堂面的官员同样如此,他们在帝国下捞取功劳,若非是皇帝陛下念着他们好歹曾经为帝国办过事情,否则早就把他们全部绳之以法。
至于之前被斩首的那位九卿大农令,就是因为贪腐太重,导致皇帝陛下实在是没办法容忍大农令,因而选择对其出手。
当然其中还有这别样的心思,那就是想要用大农令来震慑朝堂,不过因为后面的事情,又是放出御史台的消息,导致大农令的震慑似乎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
对于皇帝陛下而言,虽然有些遗憾,不过却是没有太过,一切都是在预料之中的事情。
大农令没有起到震慑作用,那反之证明御史台起到的作用将是无比巨大,直接把朝堂面那些蝇营狗苟的官员全部给拉出来。
其中很明显的是没有出现那些出自学宫的官员的身影,毕竟学宫的学风建设历来极其强烈严苛。
若是有谁违背学宫的学风,势必直接被学宫逐出门墙,而且现在还能高居朝堂的出自学宫的官员们,都是清正廉洁,没有半分把柄存在的。
否则以三河世家的手段,还有那些朝堂官员对出自学宫官员的痛恨,恐怕早就痛下杀手。
对他们采取一网打尽的措施,所以凡是能够走朝堂金殿议事的出自学宫的官员们,都是绝对不存在任何偏颇和把柄的。
否则他们坐不稳朝堂面的位置,同时皇帝陛下和学宫都不可能放过他们。
同时三河世家和那些深处高位的朝堂官员们,更是趁着这样的机会,和抓着这样的把柄对学宫出手,断然不可能无动于衷。
说到底,两边在朝堂面的争斗渐渐有了焦灼的趋势,要是仅仅只是趋势还好。
可是其中的趋势太过明显,看起来两边处于焦灼的状态,谁都抵不过谁,可是出自学宫的官员的数量明显在慢慢的增加。
而随着皇帝陛下旨意的出现,那些态度的明朗,被三河世家渗透的以利益为主的官员在慢慢的削弱,数量极具衰减。
倒不是皇帝陛下特意对付被三河世家渗透的朝堂官员,而是他们以利益为主,本身就站不住脚,只要皇帝陛下想要调查,自然他们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现在的帝国不是曾经的帝国,对外战争的成功,让皇帝陛下的威望到达极高的层次。
朝堂官员们再是胡闹,都不敢太过过分,更加不敢指摘皇帝陛下,否则必定遭受白眼和疏远。
他们最多都是朝着军队下手,到底他们代表的意志有着历代皇帝的意思和真实想法。
可以说两相权衡乃是最合适的办法,这是帝国长久以来的平衡利弊之道。
以身处朝堂,手里面没有太重权柄的文臣序列来压迫或者提醒警告军方的高层们不过有过分的举动,否则便是自误。
而用身处偏远地区的军方高层来警告忌惮提点朝堂官员,让他们时刻有种战战兢兢,只能庇护在皇帝陛下皇权之下的紧迫感。
没办法,那些军方高层手握军权,要是两者真的有了什么冲突,皇帝陛下首先安抚的肯定是军方高层。
到底那些军方高层手里面有着军队实权,比起咸阳朝堂这些只会书弹劾,或是偶尔处理些案件的官员们有着太暴力的一面。
要是平衡不过,军方真的暴起的话,提兵来到都城咸阳,哪那些书弹劾的官员们必定遭受灭顶之灾,身死道消都是简单的。
两者都有恃宠生娇的部分,两者都有彼此忌惮的东西,这样长久的处于平衡方是历代皇帝陛下想要看见的东西。
但是几百年来,随着三河世家对帝国朝堂的渗透,导致帝国朝堂面的官员越来越以利益为主,不再顾及帝国利益。
让身处勤政殿的皇帝陛下很是不满,同时想要打压三河世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首先需要解决被三河世家渗透的朝堂,但是朝堂面的这些官员实在太过密集。
尽余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