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这块鲜美无比的肥肉,自几年前御史大夫牵涉北军元帅云乾之死而落入朝堂官员的眼睛里面。
不过当时他们倒是没半点插手的想法,只是看着那御史台空缺有些心心念念。
毕竟御史台掌控的权柄仍旧让人头皮发麻,何况御史台还是名副其实的三公官署。
按照地位来说,可是在九卿官署之,其内有着几位的职位都可以媲美九卿。
要是那些朝堂官员伸手直接在御史台里面扯出一块肥肉,岂不是非常美妙的事情。
正是因为如此,朝堂官员们方是自几年前开始,便一直盯着御史台的动作。
随着皇帝陛下没有明确的旨意让御史台里面出现位御史大夫开始,朝堂官员瞬间变得蠢蠢欲动起来。
不出现御史大夫,对他们而言,算是一件不错的好事,毕竟可以不用顾忌未来出现御史大夫的风险。
现在皇帝陛下没有打算选拔出御史大夫,因而朝堂官员直接对御史台出手。
不过那时候他们都是在暗地里面,没有明确的插手进去,只是想着用御史台当中他们传递某些东西的工具而已。
同时提防那些敌对的官员对他们自己下手,谁都可以利用御史台,谁都不可以利用御史台。
刚刚皇帝陛下斩杀御史大夫开始,御史台出于空置的时候,朝堂官员们都是盯得死死的,半点松懈都没有。
他们不可以或是不敢插手御史台,因而在他们看来别人同样不可以插手御史台。
否则便是破坏咸阳官场的规则,就要遭受群起而攻之的惨无人道的结果。
后来皇帝陛下基本明确不会选拔御史大夫,虽然御史台权柄一下子落下去。
可御史台到底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仍旧让朝堂官员们感到无比的美好。
因而他们通过御史台传递送往勤政殿的奏疏,肆无忌惮的弹劾军方的那些高层。
在御史台彻底形成传递奏疏的渠道的时候,那一年的三军三位元帅遭受的弹劾奏疏异常恐怖。
好在新鲜劲过去,他们就把三军彻底放下来,没有过分利用御史台的剩余能力。
传递到勤政殿的奏疏,确实是御史台的功能,不过在此之前,皇帝陛下允许帝国朝堂的奏疏送到太常寺让太常卿打理。
在他们看来,想要弹劾项信等帝国元帅,倒是可以直接走御史台的路子到达勤政殿。
毕竟弹劾项信等帝国元帅,真实意图不是想要把项信他们拉下马,而是给他们警告,不需要批复什么,只需要皇帝陛下看见就行了,在安排事务的时候,别过分偏袒帝国元帅即可。
但是别的奏疏,他们则是没有办法的必须走太常寺的路子,因为只有太常卿递去的奏疏,皇帝陛下才会批阅。
或者说,太常卿仝致远有着批复奏疏的职权,只要那些太常卿仝致远都拿不住的奏疏,才可能让皇帝陛下批复。
因而皇帝陛下只批复那些来自太常寺的奏疏,其余御史台的奏疏或许可以看看,但是绝对不会做什么。
当然御史台的那些奏疏,朝堂官员们也只是想要皇帝陛下认真看看,没有想着要皇帝陛下照着奏疏做出来。
那是完全不现实的事情,之前弹劾项信不应该出任帝国太尉,把朝堂官员给逼急。
他们直接走的两条路子,通过御史台呈递了大部分奏疏,再是通过太常寺程度部分奏疏。
剩下的那些则是在朝堂大朝会的时候当面提起来,不过那次大朝会之后。
皇帝陛下直接丢出御史台,吸引了朝臣们的目光,再是决定暂时不开大朝会。
这样的情况下,大朝会不开,那些朝堂官员想要弹劾项信必须时刻盯着太常寺的动作。
但是他们对于御史台又是有着志在必得的想法,因而二者选其一,只能放弃项信出任帝国太尉,转而谋取御史台的利益。
在朝堂官员们看来,御史台才是他们利益的节点,狙击项信出任帝国太尉用处不大。
虽然他们担心项信出任帝国太尉权柄太重,可是对他们的影响真的不如谋取到御史台利益的影响大。
尽余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