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位老人将会在永历弃国、云南全面沦陷后不久便郁郁而终。只是一旦想到这里,陈凯再看向文安之,很难想象历史上上的这位老人在那段时间心理上是经历了怎样的苦痛。大概,只能用哀莫大于心死来解释了吧。
不过,现在看来,似乎精气神儿上面,还远没有到那个份儿上。联系一下当下的战局,一切便迎刃而解了——明军几近于收复了江南半壁,大明中兴有望。天子确实弃国了,但陈凯也拿出了解决方案,名曰希望的篝火在老人的身体里熊熊燃烧,必当不复从前!
“陈经略的书信,老夫拜读过了,确实称得上当下的救国良方,老夫自当不落旁人。”
“文阁部过誉了,下官只是一得之愚。”
“是陈经略过谦了。陈经略这些年来,不仅助两王成就盖世奇功,亦可亲领大军收复江西一省,进而席卷湖广。想老夫出外督师多年,未能收复湖广,实有负于今上信重之恩。”
“文阁部此言差矣,唐时诗豪刘荥阳曾作巴山楚水凄凉地之词句,足见夔州之贫瘠,能够维持至今已属不易。况且文阁部尚能团结众将,多次收复失地,更兼为朝廷牵制逆贼吴三桂大军,焉能说是有负君恩。至于下官,广东富庶,又兼闽王家学渊源,粮饷上面需要操心的有限,多为朝廷做些事情也是应该的。”
四川原本颇为富庶,奈何张献忠入川之后,西营与明军争夺、西营与清军交锋、明军与清军大打出手、各路川军更是军阀混战,好好地一个省最后打成了个人烟稀少、遍地荆棘,更至虎狼胆敢白昼入城,甚至是居于城中的地步。不过,陈凯实在不好当着和尚面儿说秃,便只得以刘禹锡的诗作为据,一句带过。文安之亦是心知肚明,客气过后,便直接进入主题。
“陈经略准备何时召开那筹备会议。”
“回文阁部的话,郭督师明日便可赶到,牧翁和张侍郎五日左右亦可抵达。下官打算收复了这华中重镇,在那千古闻名的黄鹤楼中召开筹备会议。会议结束,便与晋王殿下统领大军顺江而下,与闽王殿下会师于南京城下,也好将这战时内阁的奏请奉于孝陵。”
“此事,陈经略想得周到。”
见得文安之重重的点了点头,陈凯却是连道“惭愧”:“战时内阁的主意确实是下官想出来的,但移交黄钺一事却是晋王殿下高风亮节,听得下官之法当有益于国事,便主动提出来的。至于在孝陵前奏请于高皇帝,则是闽王殿下的想法。下官实在当不得文阁部如此赞誉。”
陈凯此言即出,众人无不是一愣。在场的不少人都知道,是陈凯说服了李定国移交黄钺,但他现在却说是李定国主动为之,摆明了就是为了进一步凸显李定国的“高风亮节”,好让这位流寇出身的大明亲王在名声上的好转之路更上一层楼。
“竟成……”
“殿下又来了,上次不是都说好了吗,不许谦虚了,这怎么见了文阁部就又要谦虚起来了。”
说笑着,陈凯便把李定国的话给拦了下来。这一幕,文安之如何看不明白,于是他便连忙将李定国的拳拳报国之心大加夸赞了一番,引得夔东众将亦是连连附和。
“正好文阁部到了,咱们先回大营,也好将收复武昌、汉阳两城的方略商议妥当。”
一路无话,但陈凯仍旧注意到了晋藩、夔东众将和他带来的这些闽藩人马之间始终保持着一个泾渭分明。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素来都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也没奢望过有朝一日能够让这些人亲如一家,只盼着莫要因为私人矛盾而败坏了国事就好。
隐忧依旧存在,只是没有人会蠢到在为文安之接风时跳出来罢了。陈凯迅速地收起了心思,他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拿下武昌城,只要把战时内阁的会议开起来,一切就会有了缓和的余地,乃至是解决的渠道。
回到中军大营,宾主落座,陈凯和李定国皆是力主由文安之坐到主座,由他们二人分列左右,可谓是给足了这位老督师面子。
帝国再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