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泪系导演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审美疲劳?
事实上,当一部作品被无数人解读,品评的时候。
他们是根本不会在意原创作者原本的想法是什么。
比如某阅读理解,让原创作者去做,大概率不会完全正确,因为你的作品,在这个时候,也只是你的作品,变成了一种工具,一种可供使用的工具。
或者让大家去评论,或者让老师去当成教学工具。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有人就扯上了教育。
本身,李易真的没想过,火柴有什么隐喻,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可是在解读之下却出现了各种让他都有种原来如此的感觉的内容。
某位教育届人士这样解读:
“火柴也许只是这个故事的引喻,故事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如果一个人在她濒临绝望之际,连点燃一根火柴的勇气都没有,那这个世界是多么可悲呢?
我们口口声声的宣扬着: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现在我可以在这里说:这只是一句假大空的口号而已!
如果是真的保护,那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宁可自己逃离学校和家庭的保护,也要在冰冷的铁墙下互相寻找心灵的“慰藉”,到底是家庭的失职还是社会的责任。在我看来,两条都有。
因为父母长期缺席子女的教育和对她们心灵的关注度造成了这类悲剧的发生。”
老实说,李易看了也是云里雾里的,特么的,这个短片还能延伸出这种寓意来?
只能说,人红是非多,这种事情,真的逃避不了。
如果这个短片不火的话,那么自然也不会有那么多人来“曲解”。
在李易看来,特么的,这《卖火柴的小女孩她和未成年人教育有个屁的关系?
然而只要你脑洞足够大,什么都可以利用起来。
结果,这还不止。
更离谱的是,还有所谓的心理学专家用更奇葩的方式来解读这个短片。
“为什么当小女孩自己点燃火柴之后,心里能量就发生了转变呢?
转化是怎么发生的?
我想也许是从小女孩不卖火柴,而是自己点燃火柴开始的。
这个象征是,小女孩不去通过交换得到爱,而是通过自己温暖自己,为自己点燃生命的火焰开始的,这个过程,很像点燃自己的生命之光。
因为这篇童话是去告诉孩子们,也许咱们会在家庭中,体会到不被爱和被抛弃的感觉,也许我们会讨好,去换取爱,但我们也可以不去试图换取,而是自己温暖自己,心底的爱就会流动起来。但当一个不去消耗自己向别人换取价值感和温暖时,这个人内心的弃儿也开始的转化,也许这就是弃儿的一个转化方向。”
诸如此类的解读,李易除了喊666,根本不明白这些到底都是怎么来的?
......
主旋律电影,近年来已经可以说成为了银幕上的主流。
是的,让人很难以想象,曾经让人看到了“主旋律”三个字,就忍不住反感的主旋律电影,如今竟然成为了大银幕上的常客。
而且票房都颇为不俗。
当然,口碑这方面就参差不齐了。
从李易的《高山下的花环开始,再到后来的《战狼。
华语影坛,主旋律电影也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还只是尝试,很多公司,甚至于一开始,只是想试一试,主旋律电影,是否已经被改观了。
结果,一些投资不高的主旋律电影,上线之后,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竟然爆发出不俗的票房潜力。
这顿时就让很多人眼睛忍不住亮了起来。
资本是趋利的,只要有利可图,他们不会在意电影是什么题材。
而主旋律电影的好处优势不止如此。
渐渐地大银幕上的主旋律电影多了起来,而且哪怕一些口碑不怎么样的主旋律电影,竟然也能有不少人为之叫好,更是票房极为可观。
催泪系导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百发小说网http://www.baifabohui.com),接着再看更方便。